授课 课型 语文园地 1课时 时间 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教学 目标 2.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有着明显的感情色彩。 4.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5.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教学 重点 1.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积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教学 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难点 2.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交流平台 一、回忆课文,说形象 学生回忆课文中设计意图 然后讨论1.请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中的主的人物形象,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要人物是谁? 出示:【课件2】 《桥》:老支书指挥全村人过桥,舍己为人。 《穷人》:桑娜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 形象,学生很容易联系到学过的课文中去,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新课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教学 《在柏林》( 主要人物分别是老支书、桑娜、后备役老兵。 )分钟 2.分别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兵是什么样的人物形 象?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 桑娜;心怀怨恨、孤独无奈的老兵。) 二、理解形象,学方法 1.分组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2.出示:【课件3】 (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分别联系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解释课件内容。(板书:多个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
一、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生两次读“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文
字,第一次读可能只理
1.学生读课本上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一段文字。 解到关云长是大英雄
2.教师指导朗读并适当解释。
形象。第二次再读,形
3.指名说说你理解到的关云长是什么形象?(武功高强的
象应该更加丰满,这样
大英雄)
学生才真正体会到情
4.明确: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作用很大。
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
(板书: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巨大作用。
5.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
形象?(提示学生说具体,可以从穿着、武器、表情、语
言等方面说一说。)
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2.指名说说从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到的情感。 3.教师指导:
结合句子,从重点词语中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教师讲解指导是为了使学生意识到再换另外的词语好像达
第一个句子中“狞笑”一词使读者想到恶魔,表现出了对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只有这些词语才恰如洪水愤恨的感情。
第二个句子中“放肆”一词,让读者感觉到人们的无助和其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面临的危险。
第三个句子中的“嗤笑”使读者看出了两个小姑娘的年幼无知,充满了对她们的厌烦感。 4.学生带上情感再次读句子。
5.强调:从句子的重点词语中可以看出包含的感情,因为词语有感情色彩。
(板书: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三、尝试写出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1.出示:【课件4】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 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
在学生体会出桑
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娜的心理活动之后,引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
2.学生自读课件内容,提示学生一定要读出桑娜此时的复样写出这种心理活动杂的心理活动:不安、害怕、担心…… (板书:复杂的心理活动)
3.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的? (板书:五个省略号 两个感叹号 )
4.学生尝试写一段话,表现出自己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情。 5.写完后小组内交流,评价。 日积月累 一、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回乡偶书》
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读音:鬓 衰 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出示:【课件5】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说话
的,这一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找出写作的方法,并尝试去写一写。
在学生理解古诗
的口音虽未改变,但两鬓却早已斑白。儿童们看见我,没大意的基础上,安排学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生表演诗中的情景,是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二、情感升华
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当时的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贺知章迈着蹒跚内心情感。 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2. 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板书:回乡偶书——游子思乡) 三、拓展延伸 1. 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亮在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 齐诵《回乡偶书》。 多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板书 设计 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复杂心理活动——五个省略号 两个感叹号 回乡偶书——游子思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共有三个栏目,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教学中,我力求使每个栏目的教学都落到实处。 “交流平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我从复习学过的三篇课文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三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然后有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了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着手,也可以通过情节描写刻画人物,有时候还借助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分三项内容。其一是学生感知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我安排学生两次读“温酒斩华雄”的情节,给学生深刻感受情节描写的巨大作用。其二是注意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对句子表意的作用,我通过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准确用词能使句子表达的感情更鲜明。其三是通过范例使学生认识到心里活动描写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法后,自己尝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文字。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古诗《回乡偶书》。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教学中,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是简单点拨。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第一次煎鸡蛋
第一次煎鸡蛋
人生有许多个第一次,许多第一次都是战胜自己、自我提升的过程。其中,第一次煎鸡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我最喜欢吃煎鸡蛋,平时都是妈妈做给我吃,那天我决定自己学做煎鸡蛋。
开始了,我先打开煤气灶,再往平底锅里放入少许油,等锅热了后,我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鸡蛋,朝着桌子的一角一嗑,然后用手掰开来,只见一团液体涌了出来,原来是蛋清和蛋黄,蛋黄像一个金太阳,蛋清像一大团白云。过了一会儿,蛋清不再是透明的了,而是白色的了,蛋黄也变成干巴巴的了。又过了一会儿,鸡蛋的一面变黄了,我用锅铲把它翻了过来,接着,我往鸡蛋上洒了半勺盐,再把锅子抖了抖,让盐渗透进每一处地方。最后就出锅了。
我把它盛进碗里,让爸爸妈妈品尝,他们尝了后,赞不绝口地说:“真好吃。第一次就做这么好,不容易。”我又乐滋滋地端去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吃了后也对我说:“味道不错。”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做家务是很辛苦的,我以后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还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朝着你的目标去努力,肯定能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