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1期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26 No.1 2011年3月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nY Mar.20l1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 罗平 张雁军 马海林 (西藏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民族认同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成员在相互交往活动基础上,对“我族”与“他族”的确认 与接纳。从文化视角而言,民族认同是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脉搏与主题。在多民族国家中,不但 要求不同民族要遵从主流的文化价值,同时它也要求彰显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文章在透视多元文 化与民族认同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藏族青少年在文化多样性及差异性背景卞的民族认同路径,为实现 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包容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球化;多元文化;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C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 1)01-013-06 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或national i— 心理和行为适应问题的研究。 dentity)越来越成为多民族国家共同关注的重要 西藏在跨越式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藏族青少 话题。从世界范围来看,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将 年作为对主流文化感知较为敏感的特殊群体,一方 处在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过程中。一方面 面感受到了主流文化的优势,另一方面对藏族传统 是全球化与一体化,主要是经济、科技甚至某些物 文化又有着深刻的认同与热爱。当下这种多元文化 质文化的发展趋向全球一体化;另一方面却是多民 的张扬与开放,致使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在认 族与多元文化,主要是作为民族及其文化的哲学、 知、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特 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走向多元化。[1】在多民族 性。多种多样的文化既给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发展 国家中,这种既一体又多元的状况对少数民族及其 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选 主权国家的冲击较大,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民族认 择和困惑。因此,多元文化视域提供了一种审视和 同问题。民族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民 思考不同行为、观念和态度的方式,从文化与心理 族认同的状况既会对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影响,也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元文化视角出发,动态的 会对个体 I=涩健康及人格发展等造成影响。圆从国家 建构与透视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文化过程就显 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民族心理融合而言,世界上许 得尤为迫切。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民 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十分重 族认同理论思考的内在要求。 视各少数民族群体在文化交往、文化融合中的认同 面 = 基金项目: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研究”(项目号:09XMZ010);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一般项日“西藏义务教育质量研究”(项目号:09 C880004)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罗平,男,藏族,西藏昌都人,西藏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与 心理、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一. 13— 罗平,张雁军,马海林: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 一、民族认同:多元化与全球化张力的必然结果 生活方式,其根本涵义是一种文化的全球化。随着 全球化发展的急剧膨胀,文化的多元发展正在接受 种新的挑战与洗礼。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这种挑 认同,就个体指向而言,指相信自己是什么样 一的人或信任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 战是文化发展史上“一体化”的继续和扩展,是“一 ,理念从“族群”至0‘‘民族国家”再到“全球范围” 的人;就群体指向来说,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特定群 体化’体的“确认”与“接纳”。从群体指向来看,个人的认 的量变。因此,可以将其视为“特殊时代的一体化”; 同其过程必然是在发现差异时开始的。“我”与“他” 如果从“全球化”的理论来看,多元文化正面临着来 信息、文化、管理、教育 相遇,才会思 我”是谁;“我族”与“他族’,相遇,才 自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技术、会把这个“我族’,想象成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只有 等方式的挑战,是一种全球政治与经济为基础的文 遭遇另外不同的民族时,才会觉察到自己民族的特 化“统一性”强劲势力的挑战。 性与文化内涵。认同的这种区分度,使个体对自身 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全球化与多元化和 所属特定群体的认同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确认 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正是多元化激发了全球化的 “我族”又要确认“他族”,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对 声音并加快了它的速度,又是全球化创造了多元化 “我族”与“他族”的接纳。从这种意义上进行考察, 的条件并扩大了它的范围。而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 民族认同主要指在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成员对“我 关系中,还有一个中介性的概念,这就是民族认同。 族”与“他族”的确认与接纳。因此,心理学家米勒指 作为一个中介性变量,从文化学角度来看,民族认 出认同的本质不仅仅是个体“心理”,它也包括了 同与文化多元化既是全球化与多元化发展张力中 “群体”的概念,是一种“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 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化与多元化冲突与和解的必 为一个群体的部分。 然结果,同时民族认同与文化多元化也是全球化与 一般来说,民族的差异性构筑不同民族的文 多元化发展的主要风向标。 化,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文化,这色彩斑斓 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世 二、多元化:民族认同的内在机理与理念 界文化,而不同民族的具体文化现象的差异,则反 映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民族 对多元文化的探讨,我们认为,从文化自身所 认同,我们认为其实质是对一种特定生产、生活方 具有的本质规定性去寻找答案不失为一种有效策 式的认同,而这种认同从一开始就与特定民族文化 略。对于文化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公认,被称为人类 的起源相关,同时伴随着对外民族文化的区分。联 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 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描述人类文化的多元起源与发 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 展时采用了“多种文化的星球”这样一个比喻,意指 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 人类文化的多元起源、多元发展与多元未来。嘲文 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 化,就其起源与发展来看,一直是处在多元化的历 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 史长河中的。三千余年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成为 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 历史不争的事实,不是某一种文化,而是希腊文化、 一切能力和习惯。[4]’,从本质上看,泰勒 ‘文化”的 中华文化、希伯莱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非 界定主要指在一个群体中人们对生活经验的理解 洲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发展。在多元 和行为基础之上的信仰和价值。用一个较简单的定 起源之后,就出现了有关文化的统一性的要求。综 义,“文化”表现了个体所属社会群体公共经验,该 观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不难看出文化就是在统一性 经验影响着该群体成员价值观的形成。由此可见, 与多样性之间的张力中不断发展,从而体现了民族 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它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 认同的非线性发展状况。 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美国学者 作为“现代性”问题的全球化,最早是从经济学 C・恩伯和M・恩伯对文化的群体性、强制性和自在 角度提出来的。但从本质内核来看,不管是经济角 性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们指出,“如果只有一个 度还是文化角度,其所指主要涉及的是人类的生产 人在想某个问题或做某件事,那么这个行为代表的 一14一 罗平,张雁军,马海林: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 是个人的习惯,而不是一种文化模式。这是因为,一 人身心发展的动荡年华,而且是可能产生各种问题 种被认为是文化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被一处居民或 的关键期。如果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社会快速 群人所共享;即使不被共同享有,如果大多数人 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价值观念 一认为合理,也可以被视为文化的观念和行为。[5]” 的冲突、撞击和选择,极易使青少年产生紧张和误 从对文化的界定和群体规定性的探讨出发,我 解,导致青少年个人的各种行为偏差。而社会本身 们可以这样理解“文化”:文化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 的价值和文化的冲突,也势必会造成许多社会问 性的存在方式,具有无所不在的普遍性特征。正如 题。近年来,随着西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物质文化 衣俊卿教授所言:“对于人的生活和人的世界而言, 的不断发展,以利益多元化、观念多元化为特征的 文化的确是最深层的东西,它是人的活动及文明成 多元文化日益凸现,藏族青少年面临着“文化适应 果在历史长河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或凝结的结 和民族认同的两难抉择”的困境。陈枝烈在原住民 果。作为稳定的生产方式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 儿童族群认同与文化认知之探讨中指出:受历史变 面对于置身于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具有决 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汉族相比,我国的少数民 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社会运行的 族往往是“弱势民族”,其文化也就成了主流文化背 内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其他 景下的一种“弱势文化”。在这种文化和身份双重不 领域的发展。[6]”由此可见,文化作为群体生存方 利的情况下,许多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产生了 式,一旦生成就具有稳定性和群体性。而当文化的 严重的分化: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为了摆脱低社会 这种本质规定性一旦涉及到不同的群体时,其群体 经济地位和低教育成就的阴影,产生了强烈的向上 性就会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使不同群体(民族)以自 流动的动机,积极学习主流文化背景中强势民族的 身特有的文化凸显出来。 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以便使自己尽可能像一位 正如生物有一定的源头,一定存在领域(地域 强势文化群体的成员;另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则因 的及社会的)与一定的发展历程一样,作为人类生 认定了自己的弱势与不利地位,产生了自卑、悲观、 存方式的文化,也有一定的起源、存在空间和发展 消极的态度,从而无法认同自己的民族;[7]还有一 历程。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每一 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则把自己的不良处境与自己的 种文化又有其特定的存在群体,这些群体(或民族) 民族身份联系起来,既不愿意认同本民族,又不愿 不但按照这些文化模式存在着,同时也体现着这些 意认同其他民族,成为一种没有民族归属的“边缘 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不敢对多元文化妄下评 人”。这警示我们民族认同的研究是一个多元文化 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多元文化,其本质上是带有群 长期并存与文化交融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藏族 体性的,只有在不同群体相互的接触中,文化才能 青少年在适应未来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新的文化环 够得以区分,从而才能彰显出文化的多元。从文化 境的过程中,如何加强民族认同,是我们必须认真 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应该是民族的核心内容,文化 思考的问题。 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核心任务,多元的民族构成了多 元的民族文化,而多元的民族文化则成为现代各民 族彼此认同的首要难题。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在发展 过程中处境是不同的,有的呈强势态、有的呈弱势 三、多元化:民族认同的文化再生与策略 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 态;有的持主动开放态度、有的持封闭保守态度,在 的文化。现代藏民族文化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多种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时,民族文化的整合、文 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组成的有机复合体。从 化价值的冲突、民族文化的失落、民族文化的超越 构成成分来看,我们认为,现代藏民族文化包括两 与反思等问题就会日益膨胀与凸显。如何建立起自 大部分:一方面是藏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外来 我文化和他者文化之间的交流平台,让文化在同中 文化。 求异、异中求同,正是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认 同任何一个古老文明的文化系统一样,西藏传 同的包容性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统文化也不是由单一的因素而是由多种成分构成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转折时期,它不仅是一个 的立体复合结构。从总体来说,西藏传统文化在中 一15— 罗平,张雁军,马海林: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 国文化史上占有相对独立而又十分重要的地位,它 族文化的这种特殊性,其本质也是文化多元化的必 以其独特的内容、多彩的形式,神秘的意境、粗犷的 然结果。 风格著称于世。它是一个宏大的体系,这个体系的 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取得了 基本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种:(1)佛教文化;(2)以 显著的进步,藏民族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大为改 苯教为中心的原始宗教文化;(3)世俗文化;(4)上 善,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大为丰富,藏民族 层贵族文化;(5)下层大众文化。[8]我们认为,以上 文化在保持固有特色基础上,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 对于藏族传统文化成分的划分是有合理性的,但可 影响,人们交往的增多,各种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 以看出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阶级意识。从文化的本 的活动不再限制于某一个地域,民族成员的认同心 质上来看,其反映的是人的存在方式,而群体存在 理会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而发展变化,出现一些新 方式必然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藏族传统文化在形 特点。比如说,随着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不断发展, 成与发展中和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社会环 青少年在不断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 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 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间隔,对文化认同 征。一般来说,藏族文化的地域性有双重内涵:一是 也产生了差异。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 藏族内部不同地域间文化上的差异(如:以雅砻河 民的认同,一方面要求不同民族要遵从主流的文化 谷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藏北草原为代表的游牧文 价值,这是认同的前提;同时它也要求要彰显不同 化);一是藏族与其他民族间文化的差异(如:服饰、 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是认同的基础。建构文化 饮食、居住、婚丧嫁娶等)。嘲 多样性背景下的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可从以下三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在考察藏族传统文化时往 个方面进行探讨。 往过于强调其环境因素,认为藏民族由于自然环境 首先,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 的封闭,加之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导致了藏民族 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 自知之明”,明白 文化的封闭保守性。然而,当我们考察藏族传统文 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 化时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从西藏传统文化来看, 势。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虽然我们可以对其构成成分进行分析,但这些成分 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 1阳 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 主地位。[形成的。如藏族传统的佛教文化,是在印度佛教文 随着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文化转型所带来 化基础上结合藏族社会自身特殊性而逐渐演化发 的冲击,使藏族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着比其他 展出来的。同时从藏族历史的发展脉络我们也可以 人更多的困惑。在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内容的认 发现外来文化对现代藏族文化的影响。以吐蕃王朝 同价值取向依然存在的西藏社会里,藏族青少年接 的建立为标志,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社会各部落之 受了更多的现代文化的教育,必然会对藏族青少年 间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不可能与外界有太 的文化心理产生影响。 多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部落之间的相互兼 其次,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与发展性。 并加剧,强大部落不断蚕食吞并弱小部落,形成部 民族传统文化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历 落集团,最终建立了吐蕃王朝。在吐蕃王朝建立之 史地凝结成的生产方式,是该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 后,藏民族与周围民族的联系日趋紧密,加上周围 展的基本模式。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 地区的文化(主要是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开始对 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 藏族本土文化形成冲击与震荡。我们可以把这看作 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和发展 是西藏社会内部的一次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再 性,是基于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文化 生。从以上的简析中,我们对现代藏族文化的特殊 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 性可以形成两点共识:一是藏族社会内部的文化构 势,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更加容易,文 成因素是复杂的、多样的;二是外来文化在对藏族 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产生。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需 本土文化冲击的同时,也丰富、发展和夯实着藏民 要人们不但认同自己的文化,同时对外群体文化也 族文化,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哲学体。而藏民 要保持认同态度。藏民族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在长 一16一 罗平,张雁军,马海林: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 期的发展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一 命的自信,启发新文化创造的契机。 颗璀璨明珠。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它都会对整个藏 近年来,民族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成 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 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决不是偶然现象。因为随 文化全球化以及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文化冲击 着现代化的进展,世界各民族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现 的背景下,实现藏族传统文化的转型,使藏族青少 代化革命,每一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 年能够顺利地在文化转型期发展,就必须能够以开 间寻找平衡,都要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 放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藏民族传统文化。 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群体自我认同性、传承性以 藏族青少年作为对主流文化感知力、体验力较强的 及外群体文化适应性,民族文化的这些属性用一句 个特殊群体,其对主流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关 化来说就是它的开放发展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文 系的解释,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民族认同态度。随着 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极力维护自己的民族传 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不断加快,藏族社会也发生着巨 一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大的变迁,服饰、饮食、住行等各方面不断表现出了 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以藏传佛教文化 与主流文化的趋同,然而这并不能预测他们的民族 为重要内容的藏族传统文化,是藏民族最为核心的 态度以及对主流文化的真实心理体验。对于主流文 文化认同价值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藏传佛教文 化与民族文化之间应该持何种态度,我们认为,要 化中的很大部分内容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保持二者之间的张力,努力在二者之间寻找共同发 在继承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所扬弃。而藏族青少年作 展的基点。为藏民族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对藏民族传统文 要保持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张力,我们 化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一般来说,当一个民族处 首先必须做到“各美其美”,要看到自身文化的 于封闭状态,不与其他民族发生任何联系的时候, “美”,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不同文化的交流 是不会发生文化认同差异的。只有当它与其他民族 中居于主动地位;其次,我们要做到“美人之美”,要 发生交往时,发展阶段较低的民族文化才有一个如 看到主流文化的“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楚自 何适应发展阶段较高的民族文化的问题。但是,这 身文化的优势和缺陷;最后,我们要做到“美美与 种文化适应,决不是发展阶段较高的文化代替较低 共”,要看到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共美”的可能性, 的文化,而是一个有选择地吸收他族文化的过程。 将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共同目 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成员都必须具有开放性的态 标——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藏族青少年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 度,不能用孰优孰劣来看待文化。藏族青少年对待 文化时必须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发展者,他们对于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解读是青 天下大同”。“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 藏高原地区社会发展的主要风向标。保持主流文化 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这是处于孤立、分散状态中 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张力,其目的就是要以中华民族 的人群所必然具有的文化心理状态。“美人之美”就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基点,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美” 文化转型时期,保持主流 是要求合作共存时必须具备的对不同文化的相互 和共同发展。在社会变迁、态度。“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 文化与藏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这是藏族青少年 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使不同的人文 文化适应、民族认同的基础,而寻找二者共同发展 的基点—_中华民族的统一,则是藏族青少年民族 类型和平共处和发展。[1l 对于藏族青少年来说,保持民族文化的开放发 认同的理念和创造新文化的根基。 随着多元文化理念的深入,虽然对于多元文化 展态度,就是要求他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 与共”,在开放发展的动态观念下创造一个跨文化 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但其存在已是不争的事 界限的空间,让藏族传统文化可以和不同文化在对 实。目前,学界对于多元文化与藏族青少年民族认 话、沟通中取长补短,达到“和而不同”的文化一体。 同的涉足不是很深,其理论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 最后,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应保持恰当的 探讨。同时,这也警示人们: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 张力,在多样性、差异性的张力中探寻增进文化生 中,重视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文化多元的研 一】7一 罗平,张雁军,马海林: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 究与探讨,使各民族相互之间更加理解、心理更加 2005:11-12. 5】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M].辽阳:辽宁人民出版 融合、关系更加和谐、国家更加稳定是一项长期的 【社,1988:29-30 课题。 【6】衣俊卿.文化哲学一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 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8—59. 陈枝烈.原住民儿童族群认同与文化认知之探讨Ⅱ】.原 参考文献 【1约翰・1】奈斯比特.大挑战———-21世纪的指南针 vI】.朱生 住民教育,1998(6):55-80. 坚,尹凡,乔轶美,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143_ 144. 【8】乔根锁.西藏的宗教与文化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25—26. [2】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 .【9]星全成.再论藏族传统文化基本特征U】.青海民族研究(社 会科学版),2000(3):14-16.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阅 【3】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版社。2001:153—154. [1 o】费孝通.文化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10-211. 际专家小组的报告[MI.戴侃,辛未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4】】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1】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思考之二Ⅱ】.读 书,1997(1 0):12-14. A Study on the Ethnic Identity of Tibetan Adolesc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culturalism Luo Ping Zhang Yanjun Ma Hailin O'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Abstract:Ethnic identity refers to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cceptance of”in—group”and”out—group"in the multinational countries 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nation melTlbers.From tlle view of culture。ethnic identity。the heme of prtesent era,appeared with the tens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multiculturliasm.Multinational countries,on one hand,require the diferent nations to conform the current culture value;this iS the precondition of identification;on the other hand.it iS also essentil tao manifest the culture diference among he ditferent nations,this iS the basis of identification.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ethnic identity,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ethnic identity of Tibetan adolescents with culture approach. Key words:globalization;multieulturalism;ethnic identity [责任编辑:肖干田] 一18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