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标志被动句考察
曹智 西北大学文学院2007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被动句式的出现是被动表示法丰富和发展的结果,它突破了靠语义关系表示被动的局限。司马迁的《史记》在整个语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研究汉代语言的极其珍贵的语料。本文将对《史记》中标志被动句进行分析考察,以期深化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史记》 被动句 标志被动句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谓语表示加于主语的行为或动作的句子,叫做被动句。
一. 标志被动句:
所谓标志被动句,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汉语的被动句式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但使用远没有普遍。汉以后的文章被动句式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使用也逐渐普遍。
1.1 “于”字句式:
这是最古老的被动句式之一,后来“于”逐渐为“於”所取代。在《史记》里,“于”绝大多数是用作引出动作处所,时间,对象的介词,“于”字被动句极为个别。例如:
⑴ 尹佚荚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周本纪》)
1.2 “於”字句式:
这是先秦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在动词后面用介词“於”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动词前面的主语很明显就具有了被动性质。例如:
⑴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屈原贾生列传》) ⑵ 夫破人之与破於人也,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苏秦列传》)
“破人”和“破於人”,“臣人”和“臣於人”,在这种对比的句子里,一表示主动,一表示被动,非常清楚。
1
对于“於”表是否表被动语态,很多学者都存在分歧。例如郭锡良在《古代汉语》指出“在用‘於’的被动句式中,并不是介词‘於’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介词‘於’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全句的被动意义就更加明确了。”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将这种“於”字句视为被动句,而在《汉语语法史》中王力则放弃了以往的说法,认为“在被动意义的动词后面加上一个‘於’字结构”,“这只是借用处所状语来引进施事者。从结构形式上看,它和处所状语‘于’字结构毫无二致。”并在脚注中说:“过去我曾经认为这是被动式,现在修正我的错误。”
1.3 “为”字句式:
其基本句式为[为(宾)•动],用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的表现出来。先秦时这类句式,“为”后大多不带宾语。到《史记》中,“为”后大多有宾语。例如:
⑴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弟子斩之,故哭。(《高祖本纪》) ⑵ 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屈原贾生列传》) “为”后的施事者也可由代词充当,例如:
⑴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项羽本纪》) ⑵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高祖本纪》)
有的“为”后面不出现施动者,“为”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仍然形成被动句式。例如: ⑴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韩信破赵之战》)
⑵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铁质,妻子为戮乎?(《项羽本纪》)
1.4 “为„„所„„”句式:
“为„„所„„”句式是由先秦的被动式“为”字句发展出来的,是古代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的书面语里(如“好的作品都为人民群众所欢迎”)。
1.4.1 [为•名•所•动],介词“为”后面的名词宾语是引进的施动者,“所”是助词。 ⑴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高祖本纪》) ⑵ 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淮阴侯列传》) 1.4.2 [为•之•所•动],此式中表示施动者的名词由代词充当。例如
⑴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淮阴侯列传》) 1.4.3[为•所•动],“为”后没有表施动的词,直接和[所•动]连接。例如:
2
①
⑴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纪》) 1.5. “见”字句式: 1.5.1“见”后连接动词:
⑴ 妪子何为见杀?(《高祖本纪》)
⑵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1.5.2 有时“见”后连接“以为”,表示“被认为„„”之意。例如: ⑴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孟子荀卿列传》) 1.5.3 有时“见”后的动词带宾语。例如:
⑴ 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留侯世家》) 1.6 “见„„於(于)„„”句式:
用“见”的被动句式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面另用“於”,行为的主动者出现在“於”的后面。 例如:
⑴ 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管晏列传》) ⑵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商君列传》) 1.7 “被”字句式:
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比较少见。到汉代,“被”字已经发展为表被动的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用“见”和“被”对举,更可说明“被”的作用在当时已和“见”或“为”相同了。但是,用“被”的被动句式在当时显然远不如用“见”和“为”的被动句式常见。
1.7.1 [被•动],“被”与动词之间没有施动者。例如:
⑴ 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疆,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於是孔子去陈。(《孔子世家》)
有时“被”后有两个动词。例如:
⑴ 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官,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蒙恬列传》)
1.7.2 [被•动•於•名],介词“於”在[被•动]之后引进施动者或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⑴ 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於外,以万乘之国被围於赵。(《鲁仲连邹列传》) 1.7.3 [被•动•宾],例如:
⑴ 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酷吏列传》)
3
二. 结论:
通过以上考察,可以看到《史记》中标志被动句有以下特色: 2.1 [为(宾)•所•动]式被动句在《史记》中占主要地位:
以“为”为标志的被动句,特别是[为••宾•动]句式的出现,使动作行为的施动者由动词后移至动词前。 “为”字被动句自出现后,就与古老的以“于(於)”为标志的被动句相互竞争,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以“于(於)”为标志的被动句逐渐被淘汰。与此同时在“为”字被动句内部,[为••宾•所•动]式也迅速发展起来。这种句式自战国末期出现,到《史记》时已远超过“于(於)”字被动句,在各种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中居于首位,表现出把施动者移位于动词前的被动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2 《史记》以“被”字为标志的被动句式处于“被”字句发展中的过渡阶段: 以“被”字为标志的被动句萌芽于战国末期,到汉代而普遍运用。《史记》中的“被”字被动句已有不少。在它之前的“于(於)”,“为”,都不是被动句专用的标志字。“被”虽然有动词与介词之分,但作为被动句的标志字却是专有的。
“被”字句把施动者移位到动词前面,经历了一个[被•动]→[被••动•於•宾(施动者)]→[被•宾(施动者)•动]的发展过程。而《史记》就体现了其中的过渡阶段:存有[被••动•於•宾]句例。到了魏晋时期,[被•宾•动]应运而生,盛行于唐,自唐之后逐渐成为被动句的主要句式。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5.
[2] 顾学頡、严敦易、黄肃秋、张友鸞、王利器、陈迩冬(选注), 史记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 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
[4] 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5] 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2003. [6]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6.
[7] 姚振武,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中国语文,1999(1):43~45.
[8] 刘光明,关于古汉语无标志被动句的几个问题.池州师专学报,2000,14(2):60~62. [9] 刘黎,关于被动句的几点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219~331.
[10] 杨国文,汉语“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考察.当代语言学,2002(1):13~24.
4
[11] 王玉彪,试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广西社会科学,2004(6):122~125.
[12] 向光忠,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