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有意",听者“有心" 从称谓语看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 口陈娟 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关系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 及身份、职业等而来的名称,人们在言语活动中对称谓语的 选择,既要严格遵守长幼、尊卑、亲疏的原则,又体现着说 话者的情感因素,听话者则能根据所听到的对方对自己的不 同称谓,推测、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目的。因此,作为语言 现象的称谓语在表达人际关系时, “已不再是简单的无生命 的符号,而是社会文化、主体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充满了色 彩和激情的,”①是反映人们之间关系、情感乃至人物性格的 直接因素。 。狠命的在他额上戳了一下子, “哼”了一声,说道: “你这 个一一”刚说了三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绢.-/- ̄gt 眼泪。(30-360) 二十九回黛玉与宝发生玉口角后,宝玉又说话造次,本 来是气得“说不出话来”,但“见宝玉憋的脸上紫涨”,“便 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上戳了一下子, ‘哼’了一声 , 说出“你这个——”欲言又断,长叹,拿绢子擦眼泪。 两处未尽话语称谓都表达了黛玉难以言尽的复杂感情, 同时,词句难以承载的内心的复杂情感借助于人物面相、身势 宝黛钗三人是《红楼梦》所刻画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的主 的参与,向听话者传达信息,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溢于言表。 要人物,他们所演绎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主题,三人 (3)黛玉道: 旱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8-99) 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红楼梦》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线 宝黛钗三人第一次会面,面称宝玉为“他”,体现了黛 索。作者以婉转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各人的“声口”,前后称 玉“半含酸 的,I 理,与第八回庚辰本的回目 宝钗黛玉 谓语的微妙丰富的变化,表现出人物关系和感情的变化,推 半含酸”相合。 动了小说故事情节韵发展。 ( )黛l玉便把剪子一撂,-/ ̄'lt: “理他呢,过会子就好 从宝黛钗三人的相互关系来看, 他们之间称谓语的使用 了。”(28—331) 在语用原则上应受到亲疏原则、年龄原则、 地位原则和礼貌 当着宝玉的面故意用“他”称呼, 表现了黛玉在自己所 原则的制约,以符合中国人最讲究的长幼人伦之序、封建社 爱的人面前的任性。 ’ 会的礼教纲常秩序,但仔细考察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微妙的 “他”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一般背称时使 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人物情感的变化展开的。 用,这里两处都是黛玉把宝钗当对方,而实际的听话者却是 《红楼梦》“大旨谈情”,林黛玉是作者倾注笔力最多 的“情情”的代表,在作者的笔下,“黛玉之痴情,千态万 状,笔力劲尖,有水到渠成之象,无微不至。”(第十九回 脂砚斋“回末总评”)表现在称谓语上,她的语言有细腻多 变,易受情感的影响、起伏变化大等特点。 黛玉对宝玉的称呼前后变化很大,表现出一定的阶段 性,但很少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前期随着宝钗的出现,由 于害怕第三者插足自己的爱情领地,她表现得怀疑、猜忌, 言语曲折变化大。称谓语的使用丰富多变,表现为未尽话语 称谓的使用、特定人称代词的使用以及比喻性代称的使用、 身份名词的使用等。后期与宝玉定情以后,情绪稳定,情感 宝玉,这样的称谓策略,有极微妙的隐含意义,是黛玉为了 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故意说话给宝玉听的。 (5)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丫 鬟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因含笑问他: “谁叫你 送来的?难为他费心。一一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 “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 内,笑道: “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 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8-1O0) 这里黛玉正对宝玉对宝钗的言听计从心有不满却无法表 达时,丫鬟雪雁按紫鹃的吩咐来为黛玉送手炉,黛玉恰好借 题发挥,说话对方看上去是雪雁,第三者是紫鹃,而实际的 听话者是宝玉,第三者是宝钗。宝玉和宝钗都听懂了,一个 的起伏变化不大,言语平稳。如: “只嘻嘻笑了一阵罢了”,一个“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 (1)黛玉便啐道: “呸!我打量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 也不理他”,只有局外人薛姨妈没听懂“你”、“他”的真 短命的一一”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一 正含义。 声,自己抽身便走。(28-326)0 (6)黛玉笑道: “何曾不是在屋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 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只呆雁。”宝钗道: “呆雁在 二十六回黛玉叫门受挫,勾起自己的身世之痛、伤春愁 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 “我才出来,他就‘忒儿’ 思,伤感之际,见到宝玉,情不自禁说出“独 短命盼一”, 一的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 (2)黛玉两眼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的“嗳”了一 甩来,宝玉不知,正打在眼上, “嗳”了一声。 声,说不出话来。见宝玉憋的脸上紫涨,便咬着牙,用指头 看到宝玉在宝钗面前的失态忘情,黛玉借助于伴随物的 话未说完,掩口长叹。 2oo6.j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参与,把宝玉比作“呆雁”,表达了特定的话语意义,是对 表现出黛玉情感上对宝玉的猜疑,对宝钗的排斥。黛玉的这 宝玉的嘲谑。而宝玉并未听出话中的特定含义。 种心理倾向无论是湘云还是宝玉都感受到了。 (7)凭他谁叫我裁,也不管二爷的事!(28-332) 但四十二回以后,黛玉对宝钗的称谓语有了巨大变化: 贯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在非公开场合以身份名词称呼对 (20)黛玉一想,方想起昨儿失于检点,那 牡丹亭》 方,往往传达一种正式的、有意疏远的信息,再加上黛玉的 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 “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 强硬口气,更加强了这一意味。 “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好的,所以请 (8)黛玉忙笑道: “好哥哥,我可不敢了。” (19— 了!”宝钗笑道:教你。”黛玉道: “好姐姐!你别说给别人,我再不说 226) 一 亲属称谓语“好哥哥”的软语称呼,黛玉娇嗔之态可 了!”(42-519)此时称“宝姐姐”仍多出于礼貌,但与前相比意味已有 见。 (9)黛玉急得跺脚,悄悄的说道: “你瞧瞧我的眼睛! 又该他们拿咱们取笑儿了。” (34—407) “他们”与“咱们”相对,排除他人,可见二人亲近。 从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一般以第三十四回为界, 不同。 (21)宝钗说: “又是什么事?”黛玉道: “咱们到了 那里就知道了。” 黛玉早红了脸,拉着宝钗说: “咱们放他一年的假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黛玉表现 罢。” (42-520)在此之前,没用过“咱们”。 得敏感多疑,语言甚至有些尖酸刻薄,这主要是由于宝钗的 (22)黛玉笑着,忙央告道: “好姐姐!饶了我罢!颦 搀入,以及宝玉“情不情的”的表现使黛玉处于不安和猜忌 中造成的,因此许多称呼往往是情急之语,表现了黛玉的一 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做姐姐的教导我.姐姐不 往情深,这是她在特殊语境下感情的直接表露。三十四回以 饶我,我还求谁去呢?” (42—525) 后,宝玉“识分定”的“情悟”以后,二人形成默契,没有 连用三个“姐姐”。 (23)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 了猜疑和不安,比较平静,称呼语多用“你我”,亲近而又 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 自然,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合。 黛玉对宝钗的称呼语以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 为界,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在四十二回之前,出于礼貌,只 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又无兄弟姐妹,我长 了今年十五岁,竞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面称“姐姐”: (10)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答 (45-559)言,也趁势取个笑儿,不想靓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 话,他便改口道: “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 联系自己的身世之痛,“你我”相称,充满感情'r 亲切 自然。四十二回之前二人之间自然的“你我”相称很少,所 见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 用称谓多是怀有言外之意。不仅如此,小说的叙述语言也交代:、 了他的心愿。(30-362) (24)黛玉感戴不尽,以后便亦如宝叙之称呼,——连 宝玉奚落宝钗之后,黛玉得意之余,口称“宝姐姐”。 宝钗揣摩到了此时黛玉心内所想,所以下文借机讽刺他们二 宝钗前亦直以 “姐姐”呼之,宝琴前直以 妹妹”呼之,俨 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58—742) (11) “如如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 具体的人物语言与作品的叙述语言相合: (25)黛玉又说道:“我好了,今日要出去逛逛;你回 医不好楠卺!”(34—415) 黛玉刻薄宝钗的话,在宝黛二人定情之后,黛玉言语中 去说给姐如,不用过来问候妈妈,也不敢劳他过来。我梳了 (59—755) 透露出自信。宝钗听出了黛玉话中之意,“姐姐”的称呼自 头,和妈妈都往那里去吃饭,大家热闹些。”称宝钗“姐姐”,称薛姨妈“妈妈”,表现黛玉对她们 然不是亲近之语。 背称时不称“姐姐”,而代以“你宝姐姐”、“他”、 的感情,黛玉对宝钗的罅隙消除了。四十二回前后的称谓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黛玉 “人家”等,如: (12)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 对宝钗由排斥到亲近的心理变化。联系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关 系来看,四十二回以后钗黛二人情感的巨大变化是在宝黛定 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8-1O0) 情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此看来,钗黛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恋爱 (1 3)你怎么不去辞你宝姐姐来呢?(9-109) 人。 . (14)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 冲突上。从总体上来看,黛玉对宝玉和宝钗的称呼并非完全遵守 没有暖香去配他?(19-226) (15)湘云道: “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个好 长幼次序的原则,而且前后变化也比较大,一方面记录了宝 的。”黛玉听了冷笑道: “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可那里 黛之间的爱情由早期的不成熟走向后来的成熟的过程,同时 也是黛玉和宝钗之间的个人冲突的反映。从人物形象的塑造 敢挑他呢?”(20—238) 来看,表现了黛玉天性淳厚的特点,她不求悦于人,坦直为 怀,心直口利,保留了较多的天性,在情感的纠葛中表现出 事情可就大了。(28-328) (17)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哪玉的!我不过是个草木 自然的人性。她的行动、语言无不为情所牵,正是“似乎不 知道除了恋爱以外,人生还有其他更重要的生活内容” ⑨表 人儿罢了!(28-340) (1 8)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 现了她对宝玉爱情的坚贞不渝。其语言的细腻多变、敏感多 情与黛玉诗人的气质相符合。 上,.他才是留心呢。(29—35 1) 值得注意的是四十回续书中,黛玉对宝玉多以“二爷” (1 9)你看着人家赶蚊子的分上,也该去走走。(3 6— 相称,人物的语言口吻与前面八十回有所不同。 441) (16)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 以上“你宝姐姐”、“他”、“人家”等词语的使用, 2oo8.1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对黛玉和宝钗的刻画,“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 21O) 峙双水合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 “咂嘴点头”、“推”、以“你”相称,与宝钗平时语态 如此方尽文章之妙。”④正因为有了宝钗的参与,宝玉与黛玉 有大不同。庚辰本此处夹批道:“媚极,韵极”,很是形象。 之间的情感描写才极尽其妙。与黛玉相比,作者并没有在 (32)宝钗笑道: “等着,咱们两个一齐儿走,瞧瞧他 “情”的境界里对宝钗倾注笔墨,但宝钗的存在,的确是宝 去。” (20-236) 黛爱情的障碍。所以,作者让宝钗的形象“艳冠群芳”,足 以让宝玉面对她的美丽而忘情,况且宝钗的诗才不在黛玉之 下,宝钗的家庭根基比黛玉更牢固,外部环境对她更青睐, 她的言行也更符合封建大家庭的要求。在宝钗身上表现出来 的符合封建统治者要求的妇德标准是在与黛玉的对比描写中 (33)宝钗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 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一一” 宝玉听得 这话如此亲切,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 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 痛惜之情,竞难以言语形容,越觉心中感动,将疼痛早已丢 体现出来的,她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的标准与黛玉的 在九霄云外去了。(34-404)“咱们两个”、“我们”的称谓在全书中也少见。“大 心直口利恰好相反。这在人物的言谈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宝钗对黛玉的称呼前后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一变化主 有深意”的语言加上“软怯娇羞”之态,与宝钗一贯对感情 要体现在“颦儿”这个称呼上。“颦儿”是众姐妹对黛玉的 藏而不露的特点相悖。面对此,宝玉再次有所忘情。昵称,昵称的使用往往表现出说话者对对方的怜爱之情。 (34)宝钗笑道: “你的号早有了: ‘无事忙’三字恰 当得很!”(37-446) 两人刚接触不久,宝钗称黛玉“颦丫头”: (3 5)宝钗道: “还是我送你个号吧;有最俗的一个 (26)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脸上一拧,说道: “真 真的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8-101) 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 两样再不能兼,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 “忍不 了。”(37-446) “无事忙”和“富贵闲人”的代称带有一定的讽刺意 住笑着把黛玉脸上一拧”,表现出宝钗对舌尖口利的黛玉的 味。看似闲谈说笑,实际上宝钗话语中时时带有对宝玉“仕 怜爱,当然也含有戏谑的味道。 但后来宝钗在了解到黛玉的多疑和好猜忌之后,就很少 途经济”的说教规箴,这常常引起宝玉的反感,表现了二人 再使用这个称呼,多称“妹妹”。对这一变化,书中有对宝 人生观的巨大差异,成为两人情感上的障碍。这是宝玉对宝 钗的心理刻画: “颦丫头”的称呼加上伴随动作、面相表情一钗的感情由爱慕而不满,最终疏远、离弃的主要原因。 从称谓语的使用可以看出,宝钗行事谨慎、斟酌,总是 (27)低头想了一想: “宝玉和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 的,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不忌,喜怒无常;况 用理智控制着自己的感情,情感的表现方式通常是藏而不露,且黛玉素多猜忌,好弄d.,Ig儿,此刻自己也跟进去,一则宝 不像黛玉那样大胆流露自己的真实感情。但也有例外,宝钗 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倒是回来的妙。” (27-315) 也偶有失态泄露自己少女情怀的时候。作品通过称谓语的微 四十二回以后,宝钗又一改,多称黛玉“颦儿”: 妙变化揭示其内心的波澜,体现了她作为“真实的人 的双 (2 8)宝钗道: “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 重性格,与作品对她的评价“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诗句相 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再添上这个,越发弄 合。在对宝钗的塑造上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作品没 成个呆子!” (48-600) 有把她单纯地塑造成一个封建礼教的说教者,而让她以一个 (29)宝钗道: “前日剩的都给了琴妹妹了。”因说: “颦儿配了许多,我正要要他写来,因今年竞没发痒,就忘 了。” (59-754) “真实的人”、多面的人存在并影响着他人。 宝黛钗三人之间情感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宝玉身上,他的 “颦儿”的称呼较前四十二回少了戏谑,多了自然。 宝钗称呼的变化往往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对黛玉称呼 表现、变化是引起三人冲突的根本,所以作者对宝玉口中的 变化的前提是对方的变化,是在黛玉完全消除了对自己的猜忌 称谓语描写很细微。 之后才多使用“颦儿”这一称呼。宝钗的谨慎、理智与黛玉的 从总体上来看,宝玉对黛玉和宝钗的称呼多使用“姐 直露、易动感情形成对比,她不像黛玉那样心直口利、心无城 姐”、“妹妹”的亲属称谓,前后基本一致,似乎没有什么 府、完全凭自己的感情行事,体现了二人性格上的差异。庚辰 变化,但仔细体味,会发现其中的差别。早期的“姐姐”本四十五回有批注:“黛玉因识得宝钗后方吐真情,宝钗亦识 “妹妹”对称,其中的意味基本相同,但后期的“姐姐”纯 得黛玉后方肯戏也。”这在称谓语中也体现出来。 属亲属称谓,出于礼貌。而“妹妹”则含有更多的关心与爱 与黛玉对宝玉的称呼相比,宝钗对宝玉的称呼显得比较 意,对黛玉的称呼明显比对宝钗亲近自然。(36)宝玉央及道: “- ̄-gaga,你怎么瞧我的呢!”( 单一,多用亲属称谓“宝兄弟”,偶尔改变称谓,以“你 8-97) 我”相称的时候很少,情感的起伏变化小。 (3 7)一时黛玉来了,宝玉笑道: “好妹妹,你别撒 (3O)宝钗笑道: “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 谎,你看这三个字那一个好?” (8-103) 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8-1O0) “好姐姐”、“好妹妹”相对。 “宝兄弟”是宝钗对宝玉使用最多的称呼。以大称小, (38)宝玉见黛玉泪痕满面,便问: “妹妹,又是谁气 符合长幼之序。 (31)宝钗转眼瞧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推他道: “贵 着你了?”(67-868) ’ (39)宝玉见了宝钗,便说道: “大哥哥辛辛苦苦的带 人因不喜‘红香绿玉’四个字,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 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分驰了?况且蕉 了东西来,姐姐留着使罢,又送我们。”(67—871)叶之典故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 宝钗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 “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 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1 8— “妹妹”中含着关心,“姐姐”中透着客套。 另外,宝玉对黛玉的称呼更丰富多变: (4O)黛玉越发气得哭了,拿起荷包又铰。宝玉忙回身 2oo6.1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抢住,笑道: “好妹妹,饶了他罢!”黛玉将剪子一摔,拭 较一致,多以“姐姐”相称,且不受环境影响。由于宝玉从 泪说道: “你不用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 来没有把宝钗当作爱情对象,所以表现得更为明显,总是 手。”说着赌气上床,面向里躺下拭泪。禁不住宝玉上来 “宝姐姐”不离口,而对黛玉又不同,几近两小无猜的经 “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1 7-200) 历、共同的人生理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真挚情感使得二人的 “妹妹”是宝玉称呼黛 的最常见形式,与对宝钗的称 语言要更为亲近。值得注意的是,亲近中宝玉对黛玉仍然是 呼“姐姐”相对,但“妹妹长”、“妹妹短”、“干妹 “昵而敬之”,“颦儿”之昵称取自宝玉,但宝玉从未以此 妹”、“万妹妹”的各种变化形式在“姐姐”的称呼中找不 称呼黛玉。 - 到,反映在称谓语上,宝玉和黛玉的关系更为亲近自然。 另外,“姐姐”“妹妹”的称呼在宝玉口中成为使用比 (41)宝玉听了,便和丫头们说: “谁去瞧瞧,就说我 较多的泛亲属称谓,除了黛玉、宝钗、湘云及其他姐妹,对平 和林姑娘打发来问姨娘姐姐安,问姐姐是什么病,吃什么 儿、鸳鸯、袭人、彩霞等都以“姐姐”“妹妹”相称,体现出 药……”(7-86) 宝玉对她们的尊重,从作品的社会意义来看,这与现实世界的 (42)宝玉听了,忙上前悄悄的说道: “你这么个明白 男尊女卑形成了直接对比,体现出称谓语的语用价值。 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 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 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 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远你 的呢?” (2O一237) (43)宝玉听了,拍手笑道: “合了我的主意了!我也 要叫你那里住。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叉近,叉都清 幽。” (23-267) 由“我和林姑娘”到“咱们”、“咱们两个”,庚辰本 在例(40)句后夹批“择邻出于玉兄,所谓真知己”。FL “咱们”一词从未对宝钗用过,可见亲疏。而这些用语恰合 黛玉之意。 (44)宝玉道: “嗳!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玩 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 爱吃,两忙收拾的干干净净收着,等着姑娘回来。一个桌子 上吃饭,一个床儿上睡觉 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 气,替丫头们想到了。……。”(28—32 7) “姑娘”的称呼语多用在公开场合背称时。宝玉在这里面 称黛玉为“姑娘”,与黛玉称宝玉“二爷”的作用、感情相同, 显得客套、正规,将_二人距离拉远,多为二人赌气时使用。 (4 5)宝玉瞅了半日,方说道: “你放心。”黛玉听 了,怔了半天,说道: “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 你……”(32-389) “你我”相称,强调,其中的意味局外人难以体会。 作品在对宝黛情感发展过程的描写中,既客观地作为… 个旁观者来描写他们;也深入到人物的心理世界,让二人展 开心灵的对话,对话中“你我”相称: (46)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 “别人不知我的 心,还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 烦恼,反而拿这个话噎我,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 心里竞没我了。”宝玉是这个意思,只口里说不出来。那黛 玉心里想着: “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 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之说, 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 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 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 心哄我。”…… . 内心的直白倾诉,“你我”相称,表现了二人的心心相 印。这在叙述语言中也可看到:“你道两个人原是一个心, 如此看来,却都是多生了枝节,将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 之意了。”这一点在宝钗与宝玉之间是找不到的,体现出作 者的心理评价和情感趋向。 宝 对黛玉的称呼主要是“妹妹”,“好妹妹”、“林 妹妹”,私下多“你我”相称,人前多用“林姑娘”的称 呼,受语言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而宝玉对宝钗的称呼前后比 2oo6.I8 四 称谓语参与到言语行为中,不再是单纯的语义符号,在 具体的语境中,具有了一定的内涵和情感,这在宝黛钗三人 的称谓语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们因人、因时、因地而不 同,受制于人物的情感因素,成为三人情感的忠实记录。在 作品中,作者通过称谓语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语码 的转换成为人物关系变化的标志。文笔细腻微妙,人物性格 跃然纸上,推动了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分析《红楼梦》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作品的 深刻语用含义,以深入了解作品的深层次内容。对此,石吕 渝先生曾指出:“它(《红楼梦》)只写人物的言谈举动, 这言谈举动是传神的,是有丰富蕴含的,也就是说隐含着复 杂的内心情感活动的。只要对这些言谈举动细细加以品味, 可以探其幽微……”,通过称谓语,我们可以部分地探求 《红楼梦》人物的内心幽微 各人情感的发展变化,“但又 是求之不足的 有限的文学,无穷的韵昧”@,这正是《红楼 梦》的永远魅力所在。 一 ‘ ’ 注释: . ①何伟棠: 袋语言精品随笔 暨南大学出版社,1986,第80 页。 ②引.文后括号内数字为《红楼梦 回数与页数。文中引例出 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本。 ③王昆仑: (《红楼梦人物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3,第214页。 ④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第86页。 ④石昌渝: 《中国小说源流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社,1995,第386页。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lt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83. 【3】李希凡:沉砂集f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社,1995. 【5】俞平伯:红楼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俞平伯辑:。脂砚斋红楼梦辑评【M】.太平书局,1979. 【7】刘梦溪:红楼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8】钱冠联: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陈娟,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