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1 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古诗简介

《横塘》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写送别 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后 两句是离别之情。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 托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

翻译/译文

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满塘的水就绿了, 但水上的石桥和水边的红塔旧色依然。 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

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注释

1.

横塘: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

南浦:南面水边。此指送别的地方,出江淹《别赋》: “送君

2.

第1页共17页

南浦,伤如之何。”泛指送别之处。南浦是中国古诗词中 以送别之地表达送别之情的重要意像,与之类似的还有专指陆上 送别的“长亭”。

3. 4. 5. 6. 7.

—川:是为一片,遍地。 石桥:指枫桥。在横塘之北。

朱塔:红色的宝塔。这里指寒山寺的塔。 系:拴着。

画船:油漆彩绘之船。

赏析/鉴赏

这首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横塘 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风景宜人。

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南浦,泛指送别友人的河边。一川;是 为一片,遍地。朱塔;红色的宝塔。这两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 来了,南浦平披上了绿装,大地焕然一新。只有石桥、朱塔,不 管春夏秋冬,还是老样子。两依然,朋友乘春光而去,以后只有 石桥、朱塔与诗人为伴。想到这诗人黯然神伤。

后两句是离别之情。系;拴着。画船;油漆彩绘之船。在年 年送客的横塘,今又有一条将要离去的画船,在蒙蒙细雨中拴在 杨柳上,垂柳轻舟、雨中送客、依依惜别之情更使人伤怀。

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 情景

第2页共17页

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

这首送别的小诗,写得很别致。诗题“横塘”就是送别的地 方。横塘在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所以诗中所写,句句与水 相关。

诗首二句写横塘的景色。春天来到,送别之处,一川绿水, 枫桥与寒山寺塔,呈现眼前。用“南浦”二字,已暗藏送客,而 “依然”二字,说明自己不是初到横塘,而是常常到这里来,为 下文“年年送客”作引子。同时,石桥、朱塔,就在诗中不单是 作为景色的点缀,同样是离别的见证物。范成大另一首《枫桥》 诗就这么说:“墙上浮图路旁推,送人南北管离愁。”诗中的浮 图,就是枫桥边上寒山寺的塔。诗的结句很蕴藉,“细雨”是点 春时,也是写春景,为送别的气氛平添了三分冷清凄凉;“垂 杨”即柳树,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习惯,依依杨柳,在雨中摇 曳着枝条,仿佛在挽留行人,又为送别增添了三分惆怅;“系画 船”是写船等着人走,写系,实在又带着催,又为送别加深了三 分愁苦。前三句次第写来,句句连环,被末句带有深刻情感的景 语一束,诗便全都活了起来。

怀人诗与送别诗,都喜欢用景物作为衬托,寄存自己的情 思。如唐赵嘏的成名作《江楼感旧》云:“独上江楼思渺然,月 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诗先为人 们勾勒了一幅空灵明丽的图景,以“独上”二字逼出下文风景依 稀如旧而人事变迁,从而细腻地表达怀人之感。范成大这首诗在 写作手法上也相仿。诗先描绘了一派江南水乡的春景,然后说到 送人;诗写今年送别,却

第3页共17页

点明“年年送别”,于是春水仍如往年 那么绿,石桥朱塔还是像往年那样耸立,连细雨中维系的画船都 与往年相似,不过送的对象变了。去年、前年送别的人在何处 呢?如今又送走的朋友,到明年春天,我再送别人时,今天送走 的朋友又在何处呢?这样,感情色彩就更加浓重,别离滋味更加 难耐,诗由一层而化多层,越发令人感动。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2

淡烟微雨锁横塘,且看无风浪。一叶轻舟任飘荡,芟荷香, 渔歌虽美休高唱。些儿晚凉,金沙滩上,多有睡鸳鸯。

赏析

古代诗文中的某些地名,如“横塘”、“南浦”、“西园” 之类,不必强行断定其实处,已自有其特定的意境与风味。提起 “横塘”,人们就会想到江南的水乡,波明水净,绿柳红荷,莲 舟轻荡,少男少女们互唱着风情万种的吴歌。作者借此地名,不 排除利用人们的联想,但他又限定了特别的氛围,即“淡烟微 雨”。一个“锁”字,将横塘置于蒙蒙细雨的笼罩之中,同时也 排除了 “热闹”的加入,使水面成了作者的个人世界。

“且看”二字用语平常,却颇具玩味,可以说,它与杜甫 “且看欲尽花经眼\"的“且看”有异曲同工之妙。“且看”就是 那么随随便便、漫不经意地一看,显示出一种平常心。天空固然 雨意不绝,湖面却也水波不兴。诗人用“且看\"而不用“且 喜”,正因为他荡舟的行意已决,“无风浪”,不过是适遇其便 而已。顺理成章,就有了下句的“一叶轻舟任飘荡”。

第4页共17页

在闲适自在中,诗人一步步地揭示了横塘的美。先是“芟荷 香”,荷花固不必说,提起芟香,我们就会想起《红楼梦》中香 菱论菱香的那一段妙论:“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 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再是远远传来的一两声渔歌,渐 近黄昏送来的轻微的晚任,在暮色中闪闪发亮的沙滩,还有在滩 头并头酣眠的鸳鸯。

“渔歌虽美休髙唱”是承上启下之笔,它上承“芟荷香”, 为烟雨迷茫、清香散溢的恬静水域增加出一种生活的“美”,又 通过“休高唱”的折笔,引出了在沙滩晚任中享受着自然天趣的 对对鸳鸯。“多有睡鸳鸯”五字,进一步渲染了横塘美景的安 恬,也表现出诗人觅求与珍护生活美的一片深情。

这首小令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尤其是在“一 叶轻舟任飘荡”之后,更是笔致细腻,调动了嗅觉、听觉、感 觉、视觉的一切感受,真称得上是“美不胜收”。在景象的历历 铺叙中,利用“渔歌虽美休高唱”的曲折,别开一番生面,增加 了文意的起伏变化。

全曲确如平和的天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作者隐微的寄 托。诗人的隐意就表现在起首两句中。前面说过,诗人将“横 塘”置于烟笼雨罩的特定环境下,是为了创造出“一叶轻舟任飘 荡”的自在空间的需要。但细细深想下去,之所以水面上只剩下

“一叶轻舟”,则正是因为作者具有不同尘俗的审美心理与生活 方式。所以“淡烟微雨锁横塘,且看无风浪”两句,同唐人张志 和《渔

第5页共17页

歌子》“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句意一 样,表现了一种超尘脱俗、不以物累的隐者的孤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细雨霏霏,像是轻烟笼罩着横塘,漫不经心的'一看水面上风 平浪静。我驾着一叶轻舟,任它自由飘荡;菱角和荷叶的清香阵 阵扑面。水乡的渔歌虽然动听,此刻却担心它会破坏这静谧安闲 的时刻。暮色渐渐降临,送来些许轻寒,放眼金沙滩畔,不时有 一对对鸳鸯并头宿眠。

注释

横塘:江苏吴县西南地名,又南京秦淮河堤南也称横塘。诗 词中常取作江南水乡旖旎的典型。

芟(j 1 ):菱。 些儿:少许。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3 卜算子•烟雨專横塘

烟雨無横塘,纟甘色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翻译 朦胧的烟雨笼罩着池塘,天青色的横塘水清澈见底。是谁用 并州这把锋利的剪刀,剪来了吴淞半江水?

倚着几案,只见到露出额头的纶巾,细葛布像风一样柔软。 不见隐于柴桑的避俗老人,我的心思和他一样飘渺髙远。

第6页共17页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 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幕:覆盖,笼罩。 横塘:泛指池塘。

纟甘色:天青色,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

并州:古九州之一,宋代为太原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 隐几:即靠着几案。 岸:露出额头的戴头巾法。 乌巾:黑头巾,隐者的服饰。 细葛:指用较细的葛布制作的衣服。

柴桑避俗翁:指陶渊明。陶渊明为柴桑人,故云。 创作背景

词人屡次参加科举考试皆不中第,遂以隐士自视。本首词就 是词人为歌咏隐逸生活而作的一首词,以表达其高洁情操和髙远 志趣。

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隐者所处风景如画的环境;下片描述志向高远 的隐者形象,体现出词人不为尘俗功利所缚的恬远心性和通脱怀 抱。全词写得空灵隽永,飘逸潇洒。

上片写景,笔意精准利落。“烟雨幕横塘”历来观点认为语 出唐诗人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 “烟雨封巫峡”之句;接下去的“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 半”化用杜甫

第7页共17页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 吴淞半江水”的句意,心中犹生“他年要补天西北”的快意恩 仇。动词“幕”衬托出水色天青,横塘澈滋的吴松江水。雾霭浓 厚,气势壮阔,使人心静神远,顿生飘飘欲仙之感。

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隐者的服饰和神态。不论是用词, 还是意境,都是从杜诗演化来的.下片三、四句,“避俗翁”, 指陶渊明,陶为柴桑人,故云.杜甫就明明说过“陶潜避俗翁”

(《遣兴五首》其三).“孤云\",出自陶诗“万族各有托,孤 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七首》其 一).杜诗亦云:“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西阁二首》 其一).杜诗《幽人》又云:“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孤 云,隐士之喻也.幽人,亦隐士也.陶诗“孤云”喻贫士,贫士 亦隐者也•常建《宿王昌龄隐居》诗说得最清楚:“清溪深不 测,隐处惟孤云・” “心共孤云远”,“共”字好,“远”字用 得更好,物我一体,把隐者高洁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生动而形象 地表现出来了。

全词折射出隐士寄居山林的悠闲生活。仙境高士,洒脱俊 逸,不同于其一贯写作的闺情小令,风格清新,朗朗上口,标致 隽永。这首词以化用前人诗句取胜,体现了典型的江西诗派词 风。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4 版本一 青玉案⑴

凌波不过横塘路⑵,但目送、芳尘去⑶。锦瑟华年谁与度 ⑷?月

第8页共17页

桥花院(5),琐窗朱户(6),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蒼皋暮⑺,彩笔新题断肠句⑻。试问闲情都几许 ⑼? 一川烟草(10),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11)。[2]

版本二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蒼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 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3]

词语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 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因取以为调名。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 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⑵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 波微步,罗袜生尘。”

⑶芳尘去:指美人已去。

⑷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锦瑟:饰有彩纹的瑟。唐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⑸月桥花院:一作“月台花榭”。月桥:像月亮似的小拱 桥。花院:花木环绕的庭院。

⑹琐窗: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朱户:朱红的大门。 ⑺飞:一作“碧”。冉冉:指云彩缓缓流动。蒼皋

第9页共17页

(h e ngg a o):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⑻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南史江淹传》:“…… (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 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断肠 句:伤感的诗句。

(9) 试问:一说“若问”。闲愁:一说“闲情”。都几许:总 计

为多少。

(10) —川:遍地,一片。

(11) 梅子黄时雨:江南一带初夏梅熟时多连绵之雨,俗称“梅 雨”。

《岁时广记》卷一引《东皋杂录》:“后唐人诗云:'楝 花开后风光好,梅子黄时雨意浓。'” [3] [4]

白话译文

你步履轻盈却不肯来到横塘,依旧凝望目送你带走了芬芳。 你与谁相伴共度这美好时光?月桥花屋朱门映着美丽花窗,只有 春风才知你生活的地方。

碧云飘飘的杜恒洲暮色茫茫,我用彩笔写下这伤心的诗行。 如果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那一川烟雨笼罩的青草,满城 飞絮如同梅子黄时的雨。[5]

作品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 愁”。上片写情深不断,相思难寄;下片写由情生愁,愁思纷 纷。全词虚写

第10页共17

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 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可见这 首词影响之大。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横塘,在苏州城 外。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 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间。”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出自曹 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 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 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 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锦瑟年华谁与度? ”用李商隐“锦瑟 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下句自问自答,用无限婉 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 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 又合实情。

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下片则承上片词意,遥想美 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飞云” 一句,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 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 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蒼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 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彩笔”,这里用以代指美人才情高妙。 那么,美人何以题写“断肠句” ?于是有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 许?\" “试问\"一句的好处还在一个“闲\"字。“闲愁”,即不 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 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

第11页共17

无时不有。这种若有 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 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 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清王闿运说:“一句一月,非一时 也。”就是赞叹末句之妙。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 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的不 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因此,结合 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贺铸为人耿直,不媚 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 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正是作者怀

第12页共17

才不遇的形象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 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径直把 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 怅惘,亦无不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 感情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 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2] [3] [5]

《横塘》原文及翻译赏析5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蒼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蒼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代・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轻移莲步从横塘前匆匆走过,只能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 正

是青春年华时候,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在那修着偃月桥 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只有春天才会知道她 的居处。

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蕃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佳

第13页共17页

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伤感的诗句。要问我的忧伤有 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 的雨水,无边无际。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 何以报之青玉案”。因取以为调名。又名“横塘路\"。双调六十 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横塘:在苏州城外,是作者隐居之所。 芳尘去:指美人已去。

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锦瑟,饰有彩纹的瑟。 月桥花院:一作“月台花榭\"。月桥,像月亮似的小拱桥。 花院,花木环绕的庭院。

琐窗: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朱户:朱红的大门。 飞:一作“碧”。 冉冉:指云彩缓缓流动。

# (h e ng)皋(g a o):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 断肠句:伤感的诗句。

试问:一说\"若问”。闲愁:一说“闲情\"o 都几许:总计为多少。 —川:遍地,一片。

第14页共17页

梅子黄时雨:江南一带初夏梅熟时多连绵之雨,俗称“梅 雨”。

赏析

本篇为相思怀人之词,是词人晚年退隐苏州期间到作。此词 通过对暮春景色”描点,抒发作者到感到”“闲愁”。上片点路 遇佳人而不知到往”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 不遇”感慨;下片点因思慕而引起”无限愁思,表现了幽居寂寞 积郁难抒之情绪。全词虚点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闲 愁\",立意新奇,想象丰富,历来广为传诵。

上片点偶遇佳丽生起眷慕相思和无缘相见”惆怅之情。“凌 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点美人走路”姿态,出自曹植 《洛神赋》中”诗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只见她迈着轻 盈”步伐,姗姗地走过横塘”道路,我一路目送她飘然远去,从 一片芳尘之中追寻她”踪迹。“锦瑟大年谁与度”谓曰这锦绣年 大可和谁共度?词人以反问''语气抒发了内心”怅惘之情。“月 桥花院,琐窗朱户”四句,点”是词人想象美人”去处”情景, 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有花窗”朱门大户?但却无从知 道,于是感叹一声:“只有春知处。”大概只有春风才知道她” 住处。含蓄地抒发了对美人”思恋之情。

下片则承上片词意,点春日迟暮美人不来\"闲愁。“飞云” 一句,是说词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四合,笼罩了周围”景 物,才蓦然醒觉。“彩笔” 一句,转点自为相思悲苦,提笔点下 柔肠寸断”诗句。也有人认为题点“断肠句” ”是美人,可备一 说。接着,由

第15页共17页

“断肠句\"引出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试 问” 一句\"好处在一个“闲\"字。“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 穷愁。也正因为“闲”,到以才漫无目”,漫无边际,飘飘渺 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 还幻”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 比拟。后三句运用一系列”比喻将抽象”、难以捉摸”感情点得 十分具体生动。这里”好处不仅是“梅子黄时雨” 一句,因为词 中” 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不可分割”意象,而且富 于独创性。古人描点闲愁”名句很多,但这样巧妙地原因博 喻”,还没有先例。词人妙笔一点,用博喻”修辞手法将无形变 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艺 术才大和高超”艺术表现力。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 库门、临城酒税之类”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不 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惯用手法。因此,结合 贺铸\"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到寄托。

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 洁之士”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 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形象点照吗?从这个意义 上讲,这首词之到以受到历代文人”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 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径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点”是对 美好情感”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怅惘,亦无不可。无论从哪个 角度来理解,这首词到表现”思想感情对于封建时代”人们来 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

第16页共17

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 力”关键到在。?

第17页共1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