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学媒介的生态转向——鲍勃·迪伦诺奖的文学阐释

文学媒介的生态转向——鲍勃·迪伦诺奖的文学阐释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38卷第3期Vol.38No.3

1877(2017)03-0105-04文章编号:1004-

济宁学院学报

JournalofJiningUniversity2017年6月Jun.2017

文学媒介的生态转向

———鲍勃·迪伦诺奖的文学阐释

张同德

1,2

(1.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文学”其原因从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由于要: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荣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有其概念史:从文献、书本知识到现代文体意义上作为精英文化的文学;而诺贝尔文学奖对文学的阐“杂文学”19世纪以来文体意义的文学走向了终结,释是而不是纯文学;在后现代语境中,从而开始了电子-数字媒介生态的新转向。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文学概念史;媒介生态中图分类号:I204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

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BobDylan),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争议:愤怒不平者有之,百思不得其解者有之,希望迪伦拒领诺奖者亦不在少数。对于这。由此事个文学事件,可以简称之为“迪伦事件”件,引起了学者们一系列的思考:当我们在谈论迪伦事件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迪伦事件是偶然性事件还是表征着文学未来的必然趋势?文学的边界动态向何处去?

元素联系起来,可是迪伦却并不领情,他自称是一名歌手,一名流行音乐的歌手,而不是诗人。鲍勃·迪伦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四点回应,在第一点回应中,迪伦将自己的身份界定为“apopsinger”,即流行音乐歌手。第二点回应:Scholars,professorsandEliteswillnowarguethatI’mnotasingerbutapoet,butwhatIwannasaytothemis:ifIwerereallyapoet50yearsago,Iwouldstarvetodeathinyoursightandyoursilence.翻译

“现在,为中文即学者、教授和精英们争辩说我不是一个歌手,而是一位诗人。可是,我想告诉他

:‘如果五十年前我果真是位诗人,们我早就在你’”们眼前饿死了,而且那时你们只会冷眼相看。鲍勃·迪伦很清醒,他并没有违心地将自己的音乐混同为文学。流行音乐是文学吗?在目前的学科体系下,显然不是。他也很保守,因为他没有意识到文学的逃逸和变异或艺术的跨学科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于是,又有人《荷马史诗》论证,古希腊的不就是说唱艺术的结晶吗?而荷马如今不是一直被称作游吟诗人吗?古代歌手的创作今天若可以称之为文学,则当下

。《诗说唱艺人的歌曲创作亦应也可称之为文学

一、音乐,还是文学?

鲍勃·迪伦究竟是歌手还是诗人?其歌曲究

竟属于音乐还是诗歌?学者们一直竭力试图从鲍勃·迪伦的职业身份、诗与歌的共通性等角度来论证迪伦获奖的正当性,即他首先是一位诗人、传记作家,其次才是歌手。迪伦事件在中国新闻的

,“诗人”“天才的词作者”“作家”“画家”报道中

“歌词的深刻寓意””“如诗般的音乐“要用耳朵听的诗”等各种评论都是努力将他与“文学”拉近,以此证明迪伦的获奖名副其实。学者、教授、专家希望将这位歌手与“诗人”或者“词作者”等文学

01-27收稿日期:2017-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创新研究项目(16QNCX01)

),作者简介:张同德(1978-东华理工大学讲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化。男,山东潍坊人,

—105—

经》中的“风”本就是民歌或歌谣,是民间歌手的

创作,在今天的文学史上却成为了经典。这样看来,鲍勃·迪伦的音乐创作对于上古的歌舞而言是否可以认作是一种文学的回归?

歌手鲍勃·迪伦对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也

充满了困惑

,“我不止一次自问:我的歌曲是文学吗

?”(“NotoncehaveIeverhadthetimetoaskmyself,‘Aremysongsliterature?’”)漫长的思索之后,他找到了答案。在领奖词中,通过与莎士比亚

的类比,他认为莎士比亚当初创作戏剧的时候并不是奔着文学创作而去,而是为舞台的表演(per-formance)而写。但是,四百多年后,莎士比亚的剧本成为了畅销不衰的文学经典。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也采用了类比的逻辑作了

回应:“如果我们回首过去,就会发现荷马和萨福当年所书写的诗歌都是为了让人们聆听,以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鲍勃·迪伦的作品也是如此。”如此一来,他们最终的结论就是鲍勃·迪伦的歌曲理应属于文学。

可是,鲍勃·迪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又为何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议呢?争议的原因就在于文学与音乐是不同的学科门类。如果诺奖中设有音乐奖,迪伦获奖就不会激起喧嚣与骚动,因为鲍勃·

迪伦与“猫王”普雷斯利、“披头士”乐队并称为西方流行音乐的三巨头,将诺贝尔“音乐奖”颁给他可谓是名至实归。可事实并没有这个奖项,于是问题再次得以提出,歌曲是文学吗?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具有了丰富多样文体迥异的文本,文学的边界就会显得特别难以划定,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学概念内涵的不稳定性和概念外延的不确定性。对此,伊格尔顿也指出,文学“不是一个稳

定的实体”,它是一种“价值判断”,是“特定时期

的特定人群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而形成的建构”[1]11

。这也就是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位音乐人这一事件由此引发了文学界争长论短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可以看出,现代文人尚拘囿于现代文学”的圈子里,还没有意识到当代“文学”的终结和媒介生态的转向。

二、

“文学”的概念史略在西方

,“文学”这个概念有其历史。直到14世纪后期,

literature这个单词方进入英语语言。作为小写的文学,它指的是知识、学问、文献,或者说是人类的所有的书写(writing)。19世纪,它才—106—

成为大写的文学。1800年,法国批评家史达尔夫

人在《论文学》中首先确立了文学作为“想象性写作”的观念,从而真正标志着文学现代意义的确立,即专门指涉具有审美想象性的民族文学作品

这类特殊文本。“1800年之前,文学(literature)

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

‘著作’,或者

‘书本知识’”,它“包括演讲、布道、历史和哲学”[2]22

文学是现代学科分流、文化分化的产物。文

学的现代意义,“直到19世纪才真正出现,这种

意义上的文学是晚近的历史现象……首先发生的情况是文学范畴的狭窄化,它被缩小到所谓‘创

造性’或‘想象性’作品”

[3]107

。从而文学专指语言的艺术,

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体,文学作品指的是想象性、虚构性和创造性的艺术作品。

俄苏形式主义认为,文学性是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东西;文学研究应该以“文学性”为本

位。例如,罗曼·雅各布森说

:“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某一本书成为文

学作品的东西。

”[4]519

然而,伊格尔顿却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文学的‘本质’

。任何一篇作品都可以

‘非实用地’阅读———如果那就是把原文读作文学的意思—

——这就像任何作品都可有‘以诗的方式’来读一样。

”[5]24-25南帆进一步论述道:“与其始终如一地搜索文学的固定特征,维护文学的固定特征,不如考察历史如何要求文学、期待文学以及文学,亦即考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生产机制。这是识别文学的另一种视域。或许,文学不是某种形而上学的规定,不存在固定的位置或者亘古不变的形式;文学是某一个文化网

络内部积极平衡的产物。

”[6]2由此,我们就可以用“娱乐性”来概括“文学活动”所共享的特征。

[7]1

中国的“文学”也有一个概念史。《论语》中

记载“文学:子游、子夏。”这里的“文学”指的是文献。韩非子云:“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章太炎在《国故论衡·文学论略》中所谓“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

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里的“文学”,指的是写作之技法。

在中国,作为现代文体意义上的文学,源自西方。中国在20世纪初,借径于西学东传,才将西

方现代意义的“文学”引进至中国。黄人在其《中国文学史》第三编“文学定义”中说

:“文学一语有二义。(一)通义,而仅属于书籍一类,从拉丁语之litera-出,记录、叙述、写本、典籍等皆属之。

“……(二)狭义,以文学为特别的著作,而必表示其特质。从此以为解释,则文学之作物,当可谓垂教云,即以醒其思想与想象,即以醒其思想感情与

想象为目的者也。

”[8]由此看来,

现代文体意义上的“文学”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如同其他概念一样,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且不说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语词的意义即其被使用(meaningasuse)。文学既然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的产生有其时间,它的终结也有一个时间。当下,作为现代文体意义的文学已经开始走向终结,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其实,从中国文学史来看,即以文学四大文体之一的诗歌来看,汉语言诗歌的形式、节奏、声律等也一直在变动不居。诗歌的体式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再到七言诗;诗、词、曲、赋各领风骚;现代白话诗在20世纪初也曾流行一时,然而在旧体诗诗人看来,这并不能被看作是标准意义上的诗。这就以事实不断证明着诗歌的内涵和外延其实是一直在演变着的,它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想象性、整体性、审美性、韵律感、启示性等各种价值无时不受媒介、时代、环境等种种因素的介入而变动不居。鲍勃·迪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议,指向

的正是何谓“文学”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对究竟什么是“文学”的理解问题。如果保守刻板,固守

19世纪以来的作为文体意义的一种作为精英文化的文学,就会对迪伦的获奖感到不可理喻;如果思想通达,认同概念一直随着时代而变,概念的意义是其语境中的界定,那么就会认为迪伦获奖乃情理之中。况且,从诺贝尔文学奖对“文学”的界定来看原本就不是狭义的“纯文学”而是广义上的“大文学”概念:它不仅仅包括现代文体意义的纯文学作品,而且还包括具有文学价值的其他书写形式或独具风格的各种创作。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温斯顿·丘吉尔的演讲稿、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的非虚构访谈、柏格森的哲学著作等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同理可知,歌手鲍勃·迪伦荣获诺奖经典地演绎了文学内涵与外延的时代性变迁。

三、文学媒介的生态转向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电子媒介更新换代,无

往不在时时转变着现代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在

全球化、后现代的时代背景下,在当今电子-数字

媒介时空架构中,

19世纪以来的现代文体意义的“文学”已经走向了终结,新的视听文化时代已经

开始。歌手迪伦的获奖,倒是恰逢其时地宣布了“文学”终结的事实。

文学为什么会走向终结?从媒介环境来看,人类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口述文化、印刷文化的历史时期,进而走进了电子文化时代。现代文体意义的作为精英文化的文学,是印刷文化语境的产物,具有视觉的偏向。电子媒介以其符号暴力摧毁一切边界,文化于是趋向于同质化和类型化,文学趋向于泛文化化。在电子文化环境中,文学不再仅仅是视觉文化的产物,而是视觉文化、听觉文化、触觉文化等有机肌质的整合,从而当下电子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具有了新的特性,这就意味着文学的重新部落化。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三种社会形态,或者说三个时代:部落化时代、古登堡时代和电子时代。口述文化时代,人们处于部落化的社会状态。文字的出现,尤其是印刷技术的发明、改进和发展,促成了视觉文化的偏向,生成了非部落化的社会形态。在电子媒介时空架构中,新的媒介环境可以调动人们所有的感官,从而人类社会又开始了重新部落化。如果说古代的说唱艺术是部落化的结果,那么电子媒介转向后的“文学”则是重新部落化的视听艺术。

电子文化环境为什么可以促成文学的媒介转

向呢?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新媒介创造了新环境,新环境的内容即旧环境。也就

是说

,“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9]33

这就表明,文学在电子-数字媒介生态中,何谓“文学”的尺度已非文体意义上纯文学的尺度,文学的文学性在新媒介的干预下也就有了新的特质,因为“内

容一经媒介即发生相应变化”,不同的媒介对人不同的感官起作用,电子媒介激发了人们的听觉、

视觉甚至触觉,使得文学具有了视听的认知特质。可见,诺奖评委对于当下“文学”的认知和理解,其实是极具时代性的。

另外,媒介环境学认为,每一次新媒介技术的出现,旧媒介不是被替换了,而是被包容了,即旧

—107—

“内容”15世纪。举例来说,媒介成为了新媒介的

欧洲古登堡金属印刷术的推广使得印刷速度、印刷质量和印刷数量都得以大幅提高,不仅成为欧洲主要的宗教和文化的传播手段,而且使口述文学以文字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催生了阅读大众的迅速产生,继而引起了大众通俗文学的繁荣。这一媒介技术的兴起,使得口述这一媒介的内容成为了印刷新媒介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回归到鲍勃·迪伦诺奖事件来看,诗词或诗性的语言表达作为旧媒介以民谣歌词的形式成为了鲍勃·迪伦声音世界中的内容,这也就不难理解诺奖评委给

:“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出的颁奖理由”了新的诗意表述。

文学未来的路在何方?在新的媒介生态中,《西方正典》布鲁姆在中认为,文学系“对西方文学的研究仍然会继续,但只会有如今的古典学系

‘英语系’的规模。今日所谓的将会更名为‘文化,,《蝙蝠侠》研究系’在这里漫画、摩门教主题公

园、电视、电影以及摇滚乐将会取代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曾经精英荟萃的主要大学和学院

弥尔顿以及其他名仍会讲授一些有关莎士比亚、

家的课程,但这只会在由三四位学者组成的系里

讲授,这些学者类似于古希腊文和拉丁文教”师。

文体意义上作为一种精英文化的文学,在电子-数字媒介建构的新时空环境里,正在进行着媒介生态的转向,给世界提供了新的认知方式,重构着人类诸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感知的能力,

[10]410

通过媒介视听阅读的崭新感知方式冲击着人们的

感觉世界。

要而言之,鲍勃·迪伦之所以荣获诺贝尔文“文学”学奖,从的角度来看,是由于在现代文体意义上作为一种精英文化的“文学”走向了终结,

而在当今电子-数字媒介环境中,文学开始了媒介生态的新转向,走上了一种新的叙事虚构。

参考文献:

[1]TerryEagleton.LiteraryTheory[M].Oxford:BasilBlackwell,

1983.

.李平,[2]译.南京:译林出版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

2013.社,

[3].伍晓明,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译.西

1987.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LeeT.Lemon,etal.,eds.,RussianFormalistCriticism,Universi-tyofNebraska,1965.

[5].王逢振,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译.北京:

198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文艺争鸣,2008(5).南帆.理论的焦虑[J]

[7]“文学性”“娱乐性”:一种解构文学本质观的策马大康.从到

J].温州大学学报,2009,(6).略[

M][8]∥江庆柏,曹培根,整理.黄人集.上海:黄人.中国文学史[

2001.上海文化出版社,

[9].何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2001.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0]M].江宁康,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译.南京:译林出版

2005.社,

(责任编辑颜健)

OnEcologicalTurnofLiteraryMedia

———LiteraryInterpretationtoBobDylan’sNobelLiteraturePrize

2

ZHANGTongde1,

(1.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Fuzhou344000

2.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420,China)

Abstract:BobDylan,USballadeer,hasbeenawardedthe2016NobelPrizeforLiterature,provingtobethefirstsongwritertowintheprestigiousawardandsparkingoffafirestormofcontroversyamongmenoflettersaswell.Areasonableinterpretationofthisliteraryeventmaybewellillustratedbyre-examiningtheconceptualhistoryofliterature—fromdocuments,bookloretoworksofmodernliteraryforms.Actually,genresofNobellaureatesarenotconfinedtobelles-lettres(poetry,proseanddrama)alonebutmiscellaneousones.Asismanifested,literatureinliteraryformsfrom19thcenturyonwardsfindsitselfinitslastthroeswhileanewturntowardselectronic&digitalmediaecologyofliteraturearises.

Keywords:NobelPrizeforLiterature;conceptualhistoryofliterature;mediaecology—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