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质疑”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艳丽
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9期
摘 要: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塑造学生“质疑”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行为;创新能力
《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中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渐渐能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李开复在学习的四种境界也指出,学习的第一境界是熟能生巧,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第二境界是,举一反三,具备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事实上,由于受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往往停留在第一境界,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也习惯地认为知道问题的答案,学习任务即算完成。最明显的表现是,每当考试结束,学生急于要知道答案,而对于“为什么”不太重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断恶性循环,远远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1鼓励学生突破传统的“好学生”标准
树立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理念,使“质疑”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明白现在的“好学生”不是只知道答案的学生,而是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的学生;不是只满足于课本的学生,而是会思考、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让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明白“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会不干涸”的道理,知道“人生的唯一失败就是不参与”,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设计导学案时,我有意识地设计“质疑”栏目,栏目名字起得尽量富有期待性,强调“我”的重要性,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如“我发现”“我质疑”“我发现,我思考”“借我一双慧眼”“比一比,谁的质疑多”等,并在导学案反馈中激励表扬,评出“质疑之星”,堂堂课激励,周周总结,巩固强化质疑行为,使其享受成就感。 2保护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循序渐进
长期的思维习惯要一下子得到改变,显然是不贴合现实的。马克、吐温说过,“习惯是很难打破的,谁也不能把它从窗户里抛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哄着它从楼梯走下来。”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即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采用连续接近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方法,对趋向于索要塑造的方向不断予以强化,知道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不能因为学生的一些所谓的“幼稚”“无效”质疑采取否定态度,摒弃所谓的“眼里不揉沙子”的错误做法,追求完美,千万不要自以为“我是为他好”,要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南辕北辙。约翰、克里斯多夫牧师400年前曾说过:“你不可能和一个人树敌,同时又正面影响他。”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哪怕他做得很差”。并且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往往凭借外界的评价来定位自我,所以,当他们表现出质疑的勇气和信心时,教师要好好呵护,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远比教会他们具体的知识更为有用,因为这一旦内化为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他们更喜欢自己,他们就会自动茁壮成长起来。如学习《荆轲刺秦王》一文,探讨情节技巧时,有学生提出:“我觉得情节有点问题,头颅一般被砍下之后,就成了没生命的了,信物樊於期的头颅拿到秦国后怎么就能证明是樊於期本人呢?”此言一出,学生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偏离主题,甚至有人说他怪癖,否定者居多,这位学生脸色渐渐灰暗。我立即呵护:有道理,太佩服你的思考能力了,老师教了这么多年,你还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学习就得有这个劲!这位学生一听,脸色立即阴转晴。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鼓励发散思维,塑造“质疑”行为
中学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静止、忽视事物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对立面转化的道理。思想往往是闭塞的,看不到客观世界、环境系统的开放性。这种封闭性又必然带来趋同性,它使人的思维活动总是朝着单项选择进行,不去寻找新的视角,失去了属于个体自身的自有活力和创造精神。周国平说过,“每一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相反的答案”。苏轼在《望庐山瀑布》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鼓励学生养成对一个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的习惯,在不断地发现中获得惊喜,享受思维品质提升,在质疑中创新的乐趣。如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可多练习相对关系的材料作文,诸如下列一组材料,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俗语云:常问路的人不会迷路。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选择一个角度写作。又如话题“开卷”,有人说,开卷有益。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要求对于以上两种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自己的看法等。通过这样一系列训练,学生的思路慢慢会打开,会逐步养成发散思维,不追求唯一答案的习惯。他们质疑的自信就会提高,质疑的质量也会越好,“质疑”行为会慢慢得到强化,创新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得到提升。
纵观语文教学内容,从表面看,学习的好像都是一些“死”的、“静止”的、“经典”的东西,实际上剥去外在的字、词、句、手法等,支撑它们的是蕴藏在其中的思维方式,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把塑造学生“质疑”行为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当学生能够自觉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时,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才会渐渐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