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勋章(xūn) 圈定(juān) 禁锢(ɡù) 水波粼粼(lín) ....B.黄晕(yūn) 炫耀(xuàn) 蹒跚(shān) 杞人忧天(jǐ) ....C.掺和(hé) 静谧(mì) 中(zhònɡ)伤 刨根问底(páo) ....D.裙钗(chāi) 蓬勃(pénɡ) 柠檬(ménɡ) 骇人听闻(hài) ....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爵士 热忱 怅然若失 烘堂大笑 C.收敛 晕炫 气概不凡 畏罪潜逃
B.蜷伏 头衔 溜须拍马 翻来覆去 D.凯歌 澄辙 大相径庭 虚无缥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国家公园玩耍,同学们快乐得像一群小鸟,老师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同学们的视野开阔了不少,真是各得其所。 ....
B.语文老师布置每人写一篇游记,不少同学愁眉苦脸,但听说先组织全班去窦圌山旅游,大家又眉开眼...笑了。 .
C.参加彝族新年民俗文化巡游活动的俊男俏女,个个花枝招展,真是漂亮极了! ....D.魔术师在春晚舞台上的表演总让我们感到怪诞不经,没有人敢轻易相信。 ....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在极不对称、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母亲信服地点点头,她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李太白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举世传诵的浪漫主义诗篇。 D.在班主任的耐心帮助下,使我重新树立起了努力学习的信心。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和筛选,其中有着伟大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③⑤①②④
B.②③⑤①④
C.④②①③⑤
D.③⑤①④②
二、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1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①,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②,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朴陋:粗俗鄙陋。②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达到 .
B.夫君子之行 行:行程,道路 .D.弟总宜平心静气 宜:应该 .
C.此即日习于傲矣 习:习惯,熟悉 .
7.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静以修身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吾日三省吾身 ..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D.见乡人则嗤其朴陋 其一犬坐于前 ..8.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 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 ”,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
10.阅读下边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除 夜① 作 高适(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2
【注】①除夜:除夕之夜。 (1)请写出首句中“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句包含着游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
11.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 (《论语》十二章) (4)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5)终古高云簇此城, 。 (谭嗣同《潼关》) (6)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7)曹操《观沧海》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 。”
(8)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 。”
四、综合性学习
滨江中学切实加强“六项管理”之“读物”管理。七年级2班准备开展“好读书,读好书”活动。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员。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2.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一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名著选段填空。
名著 《朝花夕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拾》 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西游记》 他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相,撇了神锋,他是谁?② 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恶鹰儿,抖开翅,飞将扑去。 14.在此次活动中大家还对“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你的看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是谁?① 选段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人物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3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⑧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4
⑨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15.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下列表格。
时间 九岁 又五年 十九岁 我已是当年母亲的年纪 事件 在大院看到合欢花 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 在羊城遇见合欢花 ② 情感 欢喜 ① 茫然 ③ 16.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语句。
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好好儿活”反复出现,让我们印象深刻。调动你的阅读经验,说说本文第⑧段划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给本文取题为“合欢,合欢”,你认为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传 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
5
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厢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厢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9.结合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表现“她”的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 →重拾希望→ →十分感激 20.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23.成长是个奇妙的旅程,或许初中是旅程中的一个拐弯点。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学会了谦虚,
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进入初中的这半年中,你经历过怎样的事,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请写下这段成长的经历与心得。
请以“原来,我也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⑴根据提示语,把题目补充完整。⑴除叙述和描写外,文章中还可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⑴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6
7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A. 圈(quān)定;B. 黄晕(yùn)杞人忧天(qǐ);C. 掺和(huo)。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B
【解析】【分析】A.烘—哄;C.炫—眩;D.辙—澈。 .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C
【解析】【分析】A.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B.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C.花枝招展: 比喻女孩子或事物姿态优美、艳丽,像花枝那样迎风招展的样子。用来形容奶奶们打扮得好看不恰当。.
D.怪诞不经: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A
【解析】【分析】 A.正确;
B.有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她便去拿外套”语句哆嗦,删去“她”; C.有误,搭配不当,将“李太白的一生”改为“李太白在一生中”; D.有误,缺主语,删去“....下”或“使”。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8
5.【答案】D
【解析】【分析】 本语段提出“循环往得阅读”这一中心论点,③可作为第一句;⑤中有“这种”体现了与上
句的衔接,可作为第二句;①④句讲了“循环往复阅读”的意义及必要性,通过读可来确认其先后顺序;②句有明显的总结的意思,可作为尾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⑤①④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答案】6.B
7.C
8.①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我前些年之所以废弃懈怠,也是焦虑急躁的缘故。 9.躁(险躁/焦躁);平心静气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⑴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6.ACD.正确。
B.有误,句意:君子的行为操守。行,行为操守。 故答案为: B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来/用; B.日:时间/每天; C.而:表顺承/表顺承;
9
D.其:代词/其中。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 淫慢,放纵懈怠。励,振奋。治,修养。 余,我。废弛,废弃懈怠。亦,也。故,缘故。
故答案为: ①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我前些年之所以废弃懈怠,也是焦虑急躁的缘故。
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这类题型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遂成枯落”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平心静气”,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两文的作者都认为焦躁阻碍“静” 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故答案为: 躁(险躁/焦躁) ; 平心静气
10.【答案】(1)“寒”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愁苦。
(2)思念亲人,归期遥遥的无奈、痛苦之情。
【解析】⑴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语品析。“寒灯” 与人的表现“独不眠”,是在表现人的心寒身独,除夕之夜,
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堂,而他却远离家人,独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独”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
⑴ 本题要求学生分析理解古诗中诗人情感,要从小处细处着手,抓住一字一 句,注意其所描写物的特征,思考其意义,透析诗人的情感。“故乡 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年”,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 故答案为:⑴ “寒”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愁苦。 ⑴ 思念亲人,归期遥遥的无奈、痛苦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1.【答案】(1)随君直到夜郎西
(2)枯藤老树昏鸦 (3)匹夫不可夺志也
10
(4)潮平两岸阔 (5)秋风吹散马蹄声 (6)自古逢秋悲寂寥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
写错的字有:“ 郎 、 藤 、 澹澹 、”
故答案为:⑴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⑴ 枯藤老树昏鸦 ⑴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⑴ 潮平两岸阔 ⑴ 秋风吹散马蹄声 ⑴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⑴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⑴ 不义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12.示例: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3.① 藤野先生; ② 二郎神。
14.示例一:我认为应该多读经典作品,因为经典作品是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不论是对于我们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个人成长都大有益处。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流行作品能反映出时代的信息,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符合我们的心理需要,对我们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都很有帮助。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言积累。解答此时,写出与读书有关的名言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⑴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⑴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2.本题考查名言积累。解答此时,写出与读书有关的名言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13.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积累。“ 黑瘦的面貌”“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是《朝花夕拾》中对藤野先生的描写;“他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相,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恶鹰儿,抖开翅,飞将扑去” 描写的是《西游记》中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法的情景,“他”是二郎神。 故答案为: ① 藤野先生; ② 二郎神。
14.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围绕“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来确定自己的观点,观点必须明确。如: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就要从流行作品贴近生活,富有时代特色的的角度阐述理由;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就要从读经典名著的益处的角度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11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认为应该多读经典作品,因为经典作品是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不论是对于我们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个人成长都大有益处。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流行作品能反映出时代的信息,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符合我们的心理需要,对我们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都很有帮助。
【答案】15.失望 ;在医院看到合欢树 ;悲伤或痛苦
16.该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写出这里的合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的印象,表现出当时作者心情的茫然。
17.结构上,这一句与第③段对妈妈的描写形成前后照应。/内容上,“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写出了妈妈带给“我”的欢喜与美好。/反复描写是为了强调重复,表现出对妈妈依恋不舍的情感。 18.“合欢”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并且以此为标题具有优美的意境,优美而吸引人。/本文旨在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合欢的美衬托了母亲的美,是母爱的象征。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
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⑴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⑴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⑴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文章第④段“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可知第一空答案为:失望;根据第⑦段“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可知第二空的答案为: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根据第⑦段“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第⑧段“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点声音也没有”等语句可得出第三空的答案为:悲伤或痛苦。 故答案为: 失望 ;在医院看到合欢树 ;悲伤或痛苦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可从修辞角度着手,“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是拟人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写出这里的合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的印象,表达作者对没有母亲陪伴的羊城的茫然感。
故答案为: 该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写出这里的合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的印象,表现出当时作者心情的茫然。
12
17.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题目要求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考虑。内容上,“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香”和“软”字点出母亲声音的细腻、温柔、甜美,就像合欢花的清甜香气一样,写出了妈.妈带给“我” 的欢喜与美好;结构上,这一句与第③段末尾对妈妈的描写形成前后照应;在主旨表达 上,这句话的反复出现,加深了读者印象,强调了妈妈带给“我“的美好,表达了对妈妈依恋、不舍的主题。可据此回答。 故答案为: 结构上,这一句与第③段对妈妈的描写形成前后照应。/内容上,“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写出了妈妈带给“我”的欢喜与美好。/反复描写是为了强调重复,表现出对妈妈依恋不舍的情感。 18.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及拟写标题的能力。写“我”九岁时在大院里看到合欢花,心中无比欢喜;五年后读史铁生的《合欢树》时,对没有发现文中描写合欢而失望;十九岁在羊城遇见合欢时,“我”心情茫然;人到中年守护病床上的母亲时,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涌起悲伤之情。“合欢” 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在吸引阅读兴趣方面,以“合欢,合欢”为标题具有优美的意境,使文章优美而吸引人;在情感表达上,文章第⑦⑧段,作者借合欢表达出对母亲的眷恋之情,突出了主题;在突出主旨方面,本文旨在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合欢的美衬托了母亲的美,是母爱的象征。
故答案为: “合欢”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并且以此为标题具有优美的意境,优美而吸引人。/本文旨在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合欢的美衬托了母亲的美,是母爱的象征。
【答案】19.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心急如焚
20.从“捡到手机归还失主”可见小男孩是一个善良(拾金不昧)的人;从“以她的名义给学校捐款”来帮助“她”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利用放学时间捡废品减轻家庭负担”可见其懂事、勤劳、坚强乐观。 21.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22.示例: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
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⑴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⑴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⑴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文中可以找到原句“她非常感动”“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①概括为: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②概括为:心急如焚。
13
故答案为: 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 ; 心急如焚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小男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文中小男孩的家境,以及捡手机等失主、回报她的行动等,可以看出他善良、懂事、知恩必报。
故答案为: 从“捡到手机归还失主”可见小男孩是一个善良(拾金不昧)的人;从“以她的名义给学校捐款”来帮助“她”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利用放学时间捡废品减轻家庭负担”可见其懂事、勤劳、坚强乐观。
21.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语境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去推断其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可见,“温暖”-语双关,既指“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故答案为: 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22.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故答案为: 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23.【答案】略 【解析】【分析】
【题干分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此题中的“原来”“也”很关键,不能忽视,它告诉作文者,文中所写的“棒”“能干”等原先自己没发现,现在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才使作者恍然大悟,因此,作文中肯定要写到“棒”“能干”等的反面,不提到这个方面,作文就离了题。文题中“我”表明文章的视角是第一人称,或者是作者自己,或者是行文中的叙述者。 【立意选材】
整篇文章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在文章最后可以写一段议论抒情文字,写出所感所悟,升华一下文章的主旨。观察生活中“我也很××”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文章中一定要有大段的细节刻画,各种细节描写方式都可以酌情使用。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地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自己发现的几个瞬间,使文章层次清晰,具有一定的新意。习作先写“我”的强硬和坚强。这样写,既能紧扣考题要求,又为下文写脆弱起到了反衬作用,为下文作好了铺垫。接着笔锋一转写脆弱,而写表现出脆弱的那件事时,不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写脆弱,而是先描写作者考试时的狂傲与草率,再写脆弱。这样写有两个好处,既能更加突出“我”的性格,与前文协调一致,又暗示了“我”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狂傲与草率,再写失败掉眼泪就水到渠成了。
【点评】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
14
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