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第60期考试周刊 论 为 师 张 丽 之 道 (昆山市陆家中心校,江苏昆山摘要:为师之遣,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塑造美好的心 灵。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每个学生的能力发展 都存在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 关键词:师德建设 因材施教教育方法 215300) 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韩愈曾精辟地道 出师者的真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很感激我生命中 的那些师者,传授我学业,教导我为人之道,引领我走过迷茫。 如今,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我正在继续传递这份感恩。我们要 用一颗真诚的心爱护他们、关心他们,让爱融化冰封的心灵, 点燃自信的希望;让爱开启智慧的大门,扬起前进的风帆;让 爱领回迷途的羔羊,踏上健康的旅程。 用心上课。营造环境 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会自问:今天我该教给学生什么?我觉 得,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多给 学生一些耐心,让他们在课堂上时时都有会心的微笑。精心设 计教学。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塑造美好的心灵。课堂不仅是传授知 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个人的道德能弥补知识的缺陷,但人 的知识永远无法弥补道德的失衡。从这种意义上说.培养一个 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培养一个有钱的中国人更重要。 要给学生更多自信。只教给人知识而没有教给学生自信 的教育称不上是成功的教育。知识有老化的时候,自信却能让 人永葆青春。自信就是不竭的动力来源。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支 撑着信念。如果说人生是一棵大树的话,那么自信就是根。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思考能使人快乐。思考能提升价值, 思考能幸福人生。人生时刻都会面临选择,与其说机会永远属 于会选择的人,不如说机会永远属于开动脑筋的人。更重要的 是,人只有学会思考,才能真正站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 力是师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 生一条鱼,仅充一饭之饥;教给学生捕鱼的技术,可解一生之 饿:如果再教给学生养鱼的技能,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 展能力。社会的发展对“授人以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 须与时俱进。 一一、用童话般的“小天鹅”和“丑小鸭”来形容,则“小天鹅”高贵。 “丑小鸭”可爱,都有其闪光点,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优点和 长处,给予学生温暖关怀,理解并满足他们渴望得到别人尊 重、信任、关心、帮助等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会欣赏 自己而不盲目自大,进而欣赏他人而不嫉妒伙伴、欣赏生活而 不怨天尤人。那时,每一个孩子都会以“我是好孩子”的心态欢 乐成长,教育将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 三、因材施教.教育无痕 每个学生的能力发展都存在差异性,我们要尊重个性、因 材施教。所谓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是说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孩 子的能力结构、发展水平的差异给予他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 育。试想:当别的孩子都在快乐地玩游戏时.这些受到老师“特 别照顾”失去“自由”玩耍的孩子将作何感想。这样的情景或许 已经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是个后进 生。而学习是沉重的负担。真正成功的教育是不需太多的说服 和道理的,是不留痕迹的。我们要多为那些特殊学生着想。试着 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并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们能 够从中找到自我,找回自尊,在学校里展示出最优秀的一面。 无论哪个孩子,他出生时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在成长过程 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 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伤害,我们要及早发现这些优良 的品质,并把他们发扬光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 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 求。”面对学生间的差异,我们应持理解的态度,并注意教育的 方式方法。 四、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老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将爱面向全体学生,绝不 厚此薄彼.并且爱而不宠,真真切切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发 展。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我认为,对待优秀生,对待学 二、有心之师。走近心灵 用“赞许”发现优点,用“赞扬”肯定优点。你不经意的一句 话。却在学生的心里分量尤重,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老师的 表扬和鼓励就是对学生的欣赏,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是给予 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我一直坚信,识才 的指挥,能让合唱团的领唱发出最美的音色;识才的将领,能把 貌似最顽劣的士兵调教成最骁勇的战士;识才的伯乐,能从千 军万马中看出千里神驹;识才的老师,能把每个学生调教成将 自己能力发挥至极致的人才。赞许,有着巨大的教育魅力。 用“宽容”对待过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 失误乃至失败的时候,更不用说成长中的孩子们。学生千差万 别,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天性禀赋各异。如果 3.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你和他一样认同仪式的重要性。今 天很多的仪式教育虽然是学校或班级组织的,但最终只是针 对学生,教育者实际上是游离在外的。比如升旗仪式,有的学 困生。教师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 们的进步而骄傲,为他们的成长而自豪。对他们的过失,公平 地对待、化解和消除,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逐步纠正。不能用 歧视的眼光看他们.更不应该挖苦、讽刺他们。学困生和其他 学生一样.“自尊”是他最深厚的心理需求,也是他们成长过程 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动力。教师只有不歧视他们,并给予他们更 多的尊重和关切,才能使他们学会尊重自己,摆脱学习困难的 境地。不管这个学生有多差,只要他还有“自尊”,那么就有希 望教会他尊重别人。尊重他所生活的社会。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呼唤教育公平, 公平应当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地接受不带歧视的教育,对待 “学困生”更要公平教育。“天下没有差生,只有才能与品性未被 发现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而且 要着力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潜在品质”。我们应时时告诫自己:无 论什么时候,都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千万不要伤害学生的 自尊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我们将铭记。 不认真.结果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学校在举行仪式时,以身作 则,一起参与到仪式的整个过程中,与学生一同成长。 仪式教育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一面旗帜,充分发挥内外 因的作用,调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校教育更充满知 识魅力和人文精神,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创造更好的文化 环境.促进未成年人成长。 校只要求班主任和学生参加,有的学校虽然要求老师参加,但 有的老师在升旗过程中的行为举止给了学生坏的影响,这个 时候。学生就感受不到仪式的重要性,在举行仪式时态度也就 16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