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曹操对乐府诗的创新与发展

浅析曹操对乐府诗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爱go旅游网
教育时空 啊I 浅析曹操对乐府诗的创新与发展 王群英 (临沂职业学院 山东临沂276000) [摘 要]曹操身为政治要人,在文学史上的功绩,尤其在乐府诗的创新方面,向世人无可置疑地证明了他作为英雄的另一方面。他借政治为文学发展开辟 道路,使得邺下文人集团在当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无论是在乐府诗的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曹操在前人乐府诗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创新。 [关键词]曹操乐府诗中图分类号:H13 创新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914X(2010)31 0185 01 对于曹操,人们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在汉末动荡的政治风云中,他是 “治世之奸雄’ 又是“乱世之能臣”。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 之关系》中赞曹操“尚刑名’ 就是着眼于政治。但鲁迅先生对他的“贵通脱” 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一方面则着眼于文学。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功绩,尤其 在乐府诗的创新方面,向世人无可置疑地证明了他作为英雄的另一方面。下 面,我们试就曹操的乐府诗浅析他对诗歌创作的新贡献。 1从文人庙堂之音到俚俗民歌的转变 乐府诗讲究“诗为乐心”、“声为乐体”(《文心雕龙.乐府》)。最 早的乐府诗是郊庙朝会之作,汉武帝时尽管体制有所突破,“郑声施于朝庭 但 内容亦多是贵族乐章。直到汉乐府民歌,内容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当时的 文人对有现实内容的乐府民歌不屑一顾。到了汉魏,乐府诗大放光彩,文人纷 纷运用乐府诗表述现实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乐府诗由文人眼中的“下里 巴人”成为大雅之堂的“阳春白雪”。曹操的诗歌全是乐府诗,且脱胎于民歌。 他令乐师加工汉末民曲“但歌’ 改造成“相和曲’ 接受民间诗歌,承《诗经》 现实主义传统。汉魏“风骨”之美誉在文学史上独竖一帜,不能不说得益于这 种现实主义的坚强后盾。“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歌来自民间,来自大众,才 真正具有生命力。《文心雕龙・时序》篇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曹 操作为一个政治要人,他对乐府民歌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 的文人创作。 2用古乐府自作诗。旧瓶装新酒 正是因为曹操重视民歌,重新诠释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深刻内 涵,曹诗才是“旧题写新内容’ 用新鲜有活力的“事”充实了旧的乐府形式。 所谓“翻旧题”,是指借乐府旧曲,写新的内容,内容与原题无关。如 《薤露行》、《蒿里行》本是挽歌,但曹操用来写时事,前者叙述董卓叛乱,后者 描述了当时的战乱和受破坏的社会现实。《董逃歌》本是东汉民歌,曹操采用 这个曲调,议论时事。《善哉行》本是赠答之歌,曹操却借用它,颂古人,述自身 经历。曹操抛弃了旧乐府内容的桎梏,充实了现实主义的“新内容”。这所谓 的“新内容’ 其实就是指曹诗深刻的现实主义诗蕴。 新内容之一是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写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 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叹“瞻 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薤露行》)、“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苦寒 行》)的乱世伤感。 新内容之二表现在诗人抒发 噱慨之音”,展现自我报负。《短歌行》 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抒发了诗人招贤纳才,渴求 立帝王之业的宽广胸怀。《步出夏门行其二》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壮心不己’ 这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其中,内容二表现的“慷慨之情”同时也在写作形式上向我们展示了曹 操的又一贡献,这就是他对乐府诗表达方式的进一步创新。 3由叙事劐“慷慨以任气”抒情的转变 汉乐府值得重视的是民歌,因为民歌是现实主义最强的诗歌。但它毕竟 沿袭《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叙事表达方式,较少抒情的成分。 《妇病行》、《孤儿行》、《羽林郎》、《孔雀东南飞》等,都着眼于叙述整个过程。 《古诗十九首》虽是抒情之作,但格调不高。到曹操,他改革乐府由叙事到抒 情,表现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改革现实的凌云之志。这种抒情的表达方 式和曹诗“新内容”的改革是一致的。大家熟悉的《步出夏门行》组诗中《观 沧海》、《龟虽寿》,还有《短歌行其二》等,作者直抒胸臆,出现了大批为人熟 知的名句。 因此我们说,曹操乐府诗的抒情是对汉乐府叙事的一种改革,同时也是对 《古诗十九首》抒情诗格调的进一步提高。汉末文人对黑暗现实不满,但囿于 时代原因,他们对个体价值的渴望被自身悲观消极的情绪淡化了。曹诗的昂 扬、奋进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在部分游仙诗中,诗人亦以达观的态 度,写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最终归之于积极进取。如《秋胡行》中写道:“戚戚 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感悟“壮盛智慧,殊不再来”,从而“歌以言志,戚戚欲何 念”。 4新意象新意境的显示 汉乐府民歌多是叙事,意象运用不太明显。曹操乐府诗改变表达方式,在 抒情性作品中,出现了大量表现“人”、“文”自觉的新意象。尽管王弼 在《周易略例・明象》篇所提意象是就玄学义理而言,但曹诗确实早已实 践了意象作为文学要素的理论。曹操改革汉末文人五言诗灰色意象,创作了 大量新鲜有活力的新意象。文人五言诗多出现萧条、灰暗意象,如秋冬之 景、游子思妇以及孤独之鸟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步出夏门行其一》)的恢宏气象:尽管是孟冬,仍有“农收积场”、“逆 旅整社”(《步出夏门行其三》)的太平之音。《短歌行》虽提及暗色调意 象:朝露,乌鹊等,但一句“唯有杜康”显示了主人公“山不厌高,海不厌 深”的豪迈胸怀,令人荡气回肠。正是这些抒情的意象,让人感觉到生命的 辽阔和深远。 5四言复兴,五言腾踊 上述诸多方面,我们看到曹操在前人乐府诗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创新。 而曹诗四言、五言诗体的同时运用正典型地体现了他继承与革新的统一。 汉乐府诗多是杂言。继《诗经》成熟的四言诗之后,汉末文人摒弃经 学,求新思想,故文人五言诗成为时尚。到曹操,乐府诗重新复兴四言,这不能 不说是诗人在五言腾踊时期的反叛之举。沈德潜说:“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 自开奇响”。曹操乐府四言诗精炼、简洁,却涵盖了重大的社会内容和复杂的 内心世界,这正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曹操四言诗中多用典,而且对五 言诗也有新的发展。汉末文人五言诗“始见作用之功”(皎然《诗式》),到魏时 五言诗大盛。曹操发展了汉乐府,把五言诗变用于汉乐府,《精列》、《秋胡行》、 《苦寒行》等都是成功的五言乐府。这种“二三”、“二一二”、“二二一…‘二 一”的节拍,在“严整中求变化 “变化中求严整”(叶君远《诗》)。由四 言到五言,曹诗不但使诗在节奏上琅琅上口,而且让诗歌本身包含的内容增多, 这是曹操乐府诗对诗歌发展史的一大贡献,为后来曹植、阮籍等五言乐府诗的 创作起了很好的开拓作用。 综上所述,曹操身为政治要人,又领文字风骚。他借政治为文学发展开辟 道路,使得邺下文人集团在当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曹操本人对乐府诗的发 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曹操乐府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新的发展呢?这要考虑影响文学的几种因 素。文学源于生活,大的政治背景,为曹诗新内容的出现造就了丰富的材料。 社会动乱、军阀混战,“时势造英雄”。正是如此,曹诗“建安风骨”的意蕴才 会产生如此大的文学效应。 如果说诗人本身的思想个性影响到诗歌创作是一个方面的因素,那么诗歌 本身的传承和发展又是另一方面。乐府诗到曹魏时代,无论是扩大容量的五言 诗出现,还是表现雄奇壮观的新意象出现等等,曹操乐府诗的新发展都是随历 史进步的潮流而为后人接受的。 因而我们说曹操能充分把握各方面的有利影响因素,让自己的才情在乐府 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为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最好的注脚。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张玉谷.古诗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科技博览l 1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