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战线 2012年第5期第38卷№5,2012 Vol 38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 以几种个案为中心的考察 苏永前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文学人类学为标志,中国文学研究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 势。9O年代以后兴起的文化诗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转向。前者在有关 “文化”的理解、对于文学现象的文化解释、文学观念的起源研究方面,均受文化人类学的影 响:后者则直接借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文化诗学;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转向 20世纪后期,受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冲击, 西方思想界出现“人类学转向”的潮流,其影 响在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体 现。从中国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史学、文学等研究领域也出现人类学转向趋势。 不过,相比较史学而言,文学领域的转向目前尚 范式均面临挑战。就前者而言,由于主要建立在 文学接受者的主观感悟之上,缺少系统性与理论 自觉,因而在西学的冲击下难免式微。相对而 言,在清代乾嘉时期臻于极盛的考据学则由于秉 持“求实征信”的原则,因而体现出一定的科 学性品格;在20世纪初,当以实证主义为主调 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拟以近年来的几种个案为 中心,就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作一考 察。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人类学转向” 的西方学术范式传播到中国时,便有了向现代性 转化的可能。不过,传统考据学自身的局限也是 非常突出的,正如有论者所言:“清代中后期不 少治诸子的学者擅长文献考辨和文字训诂,但他 们除了盯着文字文献之外,对民俗民风基本不屑 一并非当下文学研究的惟一趋势;在人类学转向之 外,并不排除其他转向的存在。此外,文中论及 的仅仅是上述转向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个案,因 篇幅所限,对其他与人类学转向有关的研究无法 逐一论述。 一顾,对口头传说也不加采信,他们只满足于 ‘四部之学’而轻视‘四野之学’,这束缚了他 们的胸襟,限制了他们的视野。”②此外,由于 科举制的废除,旧式的读经教育被新兴的西式教 、文学人类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重释 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艺学界,文学人类学 是一支非常显著的力量,其麾下聚集了叶舒宪、 萧兵等一批学者,他们立足于中国本土传统,以 跨文化、跨学科的广阔视野对中国文学进行重新 审视,在学界引发了广泛影响。 中国文学人类学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育所取代,现代人的知识结构与传统的考据学也 因此发生了断裂。当然,相对于乾嘉诸老而言, 现代学者也自有其优势:“尽管从总体上看,乾 嘉学者式的渊博和小学功力已经不可再得了,但 是新时代的学人自有超越前贤的优越之处,那就 是新材料、新视野和新方法。”③针x,-j-4#- ̄'据 学的局限与/4-、古人知识结构上的断裂,叶舒 宪、萧兵等学者一方面在古典文学的重释中增加 了文化的维度,从宏观的文化背景中对种种文学 现象作出解读;另一方面,又不断拓展证据的疆 域,在20世纪初王国维所提出的以地下出土甲 是作为西学的人类学,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学术传 统相x,l-接,从而实现中国古典学术资源的现代性 转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文学研究主要有两 种范式,一种是诗文、小说评点,一种是训诂考 据。20世纪初,受西学东渐的冲击,上述两种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IO&ZDIO0) 作者简介:苏永前,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福建漳州,363000)。 ①相关研究另可参见苏永前《人类学眼光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对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一种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②戴建业:《“诸子还原系列”的学理意义》,《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③叶舒宪:《人类学“三重证据法”与考据学的更新》,《书城》1994年第1期。 ・33・ 思想战线 2012年第5期第38卷№5.2012 v 1.38 金文为主的“二重证据”之外,又增加了“第 角度界定的文化概念。尽管作者认为“以符号 三重”和“第四重”证据,前者指广义的民族 学资料,后者指考古出土的实物、图像,从而真 正形成了一种跨文化的“人类学”视野。中国 古典文学中一些聚讼不已的难题,借助于“破译”的可能。 “四 重证据法”所提供的全新视角,便有了重新 义的文化概念来审视文学是最为可取的”,却又 对第三种概念进行了扩充:“按符号义的文化概 念,文化的样式主要有语言、神话、宗教、艺 术、科学、历史六类。我想还可以包括政治、哲 学、伦理、道德、教育、民俗等。”②其实,这 种经过泛化后的文化概念,与其说是卡西尔式 的,不如说更接近于人类学。 第二,寻求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解释。李青 二、文化诗学:回归文学的文化维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兴起了文化诗 学,主要倡导者有童庆炳、李青春、顾祖钊、刘 庆璋等学者。在文化诗学的发祥地北京师范大 春曾经谈到:“我们借用‘文化诗学’这个概念 是为了倡导一种阐释方法。这种方法简单说来就 是将阐释对象置于更大的文化学术系统之中进行 考察。就古代文论(或古代诗学)而言,就是 要将文论话语视为某种整体性文化观念的一种独 特表现形式,因此在考察其发生发展及基本特征 时能够时时注意到整体性文化观念所起到的巨大 作用。”③对于文化诗学的这种认识与格尔兹的 解释人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而所谓文化诗学, 正是试图对这些文学现象作出“深描”,以实现 对特定历史、文化情境中作家、作品的深度理 解。④ 学,目前已推出“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渊源”、 “文化与诗学”等系列丛书,此外还主编有《文 化与诗学》辑刊。这种现象标志着中国文学研 究在经历了短暂的“审美转向”之后,开始向 文化维度自觉回归。 关于文化诗学提出的原因,据童庆炳先生的 表述,首先是出于中国当下的现实需要。随着市 场经济的推进与消费时代的到来,人文理想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消解。这种情况下,有必要 从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审美批评,转向对文 学所南发生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把握和分析。①笔 者以为,除上述原因外,中国文化诗学的崛起还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来自于人类学领域的 影响。对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艺学界而言,如何在 摆脱意识形态干预的同时,又能打破“内部研 究”的褊狭,无疑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文化”,正是走出这一困境 的有效参照。因为“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广泛 包容性的概念,可以容纳比意识形态与审美判断 更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从而还原文学现象 本身的复杂性。尽管国内文化诗学研究呈现出不 同特色,不过,这一研究取向与文化人类学之间 第三,文学观念的起源研究。文化诗学不仅 重视中国正统的儒家文化等精英传统对文学的形 塑作用,而且深入到史前文化,对中国文学观念 的生成作纵深考察。这种取向比较典型的是顾祖 钊的研究。在《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 一书中,作者深入到中国文学观念所由产生的华 夏原始文化背景中,对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一些基 本范畴作了文化探源。比如对于“诗言志”的 产生,作者先从古代巫术文化演变的角度,论证 了《尚书・尧典》的真实性,进而联系当时的 巫文化语境,确定“诗言志”的“志”并非 “人的意志”,而是“天的意志”,从而对这一古 的种种契合仍然有迹可循。 第一,对于“文化”的理解。国内致力于 文化诗学研究的学者也对“文化”的内涵进行 老的诗学命题提供了新的解释。再如,作者通过 跨文化比较,认为《易经》的爻辞之中有许多 了探讨。在《文化诗学是可能的》一文中,童 庆炳将“文化”的定义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 泰勒、马林诺夫斯基等所持的“广义的文化概 念”;第二种是《现代汉语词典》等所界定的 “狭义的文化概念”;第三种是卡西尔从符号学 原始诗歌,可以说是《诗经》作品的源头。这 种研究思路其实正是早期文化人类者的典型风 格:“初期的民族学⑤研究,都是以‘原始’、 ‘简单’、‘无文字’的‘初民社会’为研究对 象。那个时候,直至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前, ①童庆炳:《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②童庆炳:《文化诗学是可能的》,《江海学刊》1999年第5期。 ③李青春:《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④罗志田曾谈到:“一般而言,人类学的特长是能够进入异文化,则其与训诂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循此思路,如果将历史上的文学 文本看作逝去的“他者”的一种表述,文化诗学便是对“他者”的一种跨时空理解,这也正是文化人类学的宗旨所在。参见罗志 田《往昔非我:训诂、翻译与历史文本解读》,《文艺研究》2010年第l2期。 ⑤这里所谓“民族学”实即“文化人类学” 有关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可参阅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昆明:云南 教育}H版社,1997年,第3~6页。 .34・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 苏永前★ 民族学热衷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宗教的起源、法 律的起源、婚姻的起源等。”①在具体的个案解 析中,作者也援引了许多考古学与民族志资料并 运用图腾、巫术等理论进行参证,体现出明显的 人类学取向。 2.族群理论 人类学中的族群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 代,先后形成了“根基论”与“工具论”两种 主要的理论范式。作为人类基本的存在属性,族 群身份总会经由某些符号系统表达出来,文学便 是人类表达自己族群归属感的主要载体之一。中 国各少数民族作家一方面从属于特定的族群,许 多作家甚至有自己的母语;另一方面,他们又深 受汉文化的熏陶,多数人也在从事汉语写作。这 种矛盾处境决定了少数民族作家处于汉/非汉两 三、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借用 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进人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受 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由汉 民族文学研究的一枝独秀到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的 种文化的边缘地带。正是由于少数民族作家族群 身份的这种特殊性,族群认同问题成为近年来少 数民族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在刘华《谁是少数 民族作家?——对作家“民族身份”的文学人 广泛开展,本身便是对当下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 的一种折射。作为汉民族“他者”的众多少数 民族,其创作往往并非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是作 为族群历史记忆的载体代代相承,其中积淀着丰 富的文化意蕴,因而不断有研究者采用人类学理 类学考察》一文中,作者将中国作家的“民族 身份”问题放置在现阶段的中国语境以及多学 论和方法对其进行解读,“神话思维”、“文化功 能”、“仪式”、“图腾”、“结构”成为少数民族 文学批评中频频出现的术语。 科的背景之下,通过对作家的个体书写与整体性 各层面之间的矛盾、多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文 (一)人类学理论的引入 1.4z;t.式理论 学,以及少数民族文学与作家之间的表述与被表 述关系的考察,分析其“身份”问题的历史性、 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来看,诸如民歌、神话 和史诗等文类本身往往并非纯粹的文学文本,许 可变性和情境性。⑧周翔在《当代台湾原住民作 家的身份认同》一文中,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文 学作品的仔细分析,就台湾原住民作家的族群认 同问题进行了考察。④由于台湾族群关系的复 多都是作为仪式活动的伴生物而出现,因而很有 必要从仪式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比如,徐斌 《格萨尔史诗说唱仪式的文化背景分析》一文, 便是从史诗演唱前艺人举行的仪式人手,对史诗 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②需要指出的是, 杂,每一位原住民作家都处于多层次认同场景之 中,因而对台湾作家族群意识的分析,也便具有 了重要的人类学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说,阅读台 仪式不仅仅呈现为当下性的展演行为,还会作为 一湾原住民作家的文学作品也是一次田野体验过 程,这与王明珂等学者所提出的“在文献中作 田野”自然有着某种暗合。⑤ 3.图腾理论⑥ 种“集体记忆”在一个族群的文学传统中不 断再现,从而衍化为一种“仪式原型”。当下许 多研究者正是通过对文本中情节元素的分析,来 构拟文本背后的仪式原型。这种研究取向已经成 为一种“范式”,被不同的研究者反复采用。蒙 20世纪初,一些学者将图腾理论运用到中 国的神话研究中。正如有学者指出:“世界各民 古族学者乌日古木勒的专著《蒙古突厥史诗人 生仪礼原型》可作为这种范式的代表。作者通 过对蒙古一突厥史诗中求子、英雄特异诞生、英 雄接受考验和英雄再生四组母题的研究,阐明了 族神话中,无不充斥着神异动物和半人半兽形 象、人兽婚和人兽变形之类的母题等令科学理性 尴尬的内容,由于图腾学说提供了一个沟通人和 动物之间的理论桥梁,因此,从其产生之日,就 史诗背后潜在的共同模式。这一模式的原型。正 成为神话学家手中的利器。”⑦在当下中国少数 民族神话研究中,有不少学者也采用图腾理论, 对其中许多今人难以索解的文化现象进行解释。 是人类历史早期或当代土著部族中仍在盛行的成 年礼仪。 ①杨圣敏:《民族学是什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②徐斌:《格萨尔史诗说唱仪式的文化背景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8期。 ③刘华:《谁是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④周翔:《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的身份认同》,《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⑤参见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⑥这里仅就图腾理论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略作分析,对这一理论的限度不予置评。国内学界对图腾理论的反思与批评可 参见常金仓《古史研究中的泛图腾论》,载常金仓《二十世纪古史研究反思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H{版社2005年.第89 ,,11O页 ⑦刘宗迪:《图腾、族群和神话——涂尔干图腾理论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35・ 思想战线 2012年第5期第38卷№.5,2012 v。】38 比如,始见于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的 究》、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歌 “儿隆神话”,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最著 手研究》、哈拜《哈萨克阿肯》、朝戈金《千年 名的神话之一,讲述古哀牢国一妇人“于水中 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 触一沉木,遂感而有娠”的故事。对于这一神 记》、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 话的研究,除从历史的维度对其演变的微观过程 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还对民族文学 进行梳理外,另一主要视角,便是援引图腾理论 调查与整理中的缺失作了深入反思。彝族学者巴 对其中的神异诞生母题进行解读,石钟健、萧 莫曲布嫫的长文《“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 兵、李炳海等学者都做过这种尝试。①类似的研 评》正是这种反思的代表。作者认为,国内外 究如王雅荣《“猴猩抢妇”故事渊源新探》、刀 学者对彝族史诗的研究长期存在两种偏向:一种 承华《傣族古代文学中的动物图腾崇拜》等。 是将史诗作为研究彝族历史、社会等的旁证材 前者在对汉语古典文献中所载“猴猩抢妇”故 料,一种是单纯作为文学作品来看待。这些整理 事进行追溯的基础上,认为该故事反映了汉晋时 过程忽视了史诗本来所属的彝族传统的内部规定 期生活在蜀南及西南地区羌族的猿猴图腾崇拜及 性及演述场景。作者所要表达的学术诉求,正是 抢婚等社会习俗;后者则通过对傣族古代神话、 回归史诗的田野现场:“通过田野研究,从民间 传说等多种文本的分析,揭示出这些叙事后面所 鲜活的口头史诗演述活动去复归文本背后的史诗 隐含的图腾崇拜观念。 传统,并建立一种‘以表演为中心的’史诗文 (二)田野方法的借用 本观和文本阐释。”③突厥语民族文学专家郎樱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间,由于至今传承着大量 在《田野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十 “活态文学”,因而人类学意义上的“参与观察” 年史诗田野工作回顾与思索》一文中则以自己 自然成为研究者的主要方法之一。与20世纪50 多年的田野经历为个案,对少数民族文学调查采 年代全国性的民族文学调查相比,当下的少数民 录中的田野规范与困境进行了思考。不难看出, 族文学采录更加注重田野方法的规范。乌日古木 文中所提出的“亲身体验”、“参与观察”、“点 勒就曾以田野方法为主要标志,将国内蒙古史诗 面结合”、“追踪调查”以及进入田野前的“学 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 术准备”、“理论预设”等具体要求,与人类学 年代到90年代初,这个阶段基本从文学的视角 经典民族志的生成过程无疑有着种种契合。④上 搜集、整理和研究蒙古史诗;第二阶段从20世 述反思表明在人类学影响日益显著的-4'"-天,少数 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蒙古史诗的调查研究中 民族文学研究中的田野工作也在自觉向人类学规 借鉴和引进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和口头程式理论 范靠拢。这种“田野自觉”,也正是当代中国文 以及表演理论。② 学研究人类学转向的一个重要表征。 近年来,中国史诗研究界涌现出一批有分量 (责任编辑 陈斌) 的田野报告性质的著作,比如黄中祥《传承方 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 ①参见石钟健《论哀牢九隆族和洱海民族的渊源关系》,载石钟健《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310~335页; 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379~387页;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5年,第76页。 ②乌日占木勒:《中国蒙古史诗研究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借鉴》,《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③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中)——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造录”为例》,《民族艺术》2004年 第1期。 ④郎樱:《田野T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史诗田野工作回顾与思索》,《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