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
---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春风尚好,夏至未至,我们有幸相遇在四月的阳光里,有幸相遇于简阳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三天的学习,让我认识了很多来至各个兄弟学校的伙伴,但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理念迫切需要更新。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理论引领,有各具特色的8节课的实操案例,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智慧碰撞,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整个班、40名同学和4位带队老师都是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坚持到最后。
一段旅程,开启理念的更新。
金牛区小学数学教研员苏晗老师带来的一堂关于《一线教师的深度研修》的专题讲座,这是一堂富有深度和广度的讲座,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他倡导在教学中进行深度教学,并把深度学习走向儿童深度,不仅要把握教材分析的角度与方法,更要关注课堂成就的基础、核心与表现。教师的发展要优于学生的发展,先成就本身,再成就学生。以深度学习为方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老师的教学简练,朴素,浅显,清晰。注重触发学生,提升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
而知性优雅的袁玉玲老师为我们做了《以深度学习,促深度学习》的专题讲座。其中有两个小游戏让我记忆犹新,让我体会到深刻理解和联想后的知识更能记住,注意力的分散和聚合对学生的学习特别重要。
听了他们的讲座,我在教学观上有了初步的转变,我们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
握方法,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种思维方式,争做研究型教师。
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室主任叶剑老师带来一场关于《调整思维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的讲座。叶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分析理论不忘联系实践经验,讲座一开始便悬疑引入,《三个建筑工人》案例让我们意识到思维方式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教学案例、教材例题、学生作业等案例的呈现出来的思维层次,让在场的每一位学员都感受到在教学中运用分类、分层、换位思考的重要性。思维方式是优化课堂教学,创设高效课堂的有限途径。而转变思维方式后,再加上有意识的做研究,才容易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那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呢?研究型教师和普通教师区别在哪里呢?我想还是可以在《三个工人》的搬砖故事里找到答案,研究型教师在于不断进取,不断创造,而普通型教师只是在不断的机械重复。研究、研究,研究到底是不是神秘而不可估摸的事?听了叶主任的课,我才意识到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时时有学问,处处问题皆课题,只可惜我们平日里白白浪费掉了多少宝贵的资源,反而还感叹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其实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缺乏研究意识。
一场视听盛宴,感受“深度”实践。
8节基于“深度学习”的课例观摩更是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理论上升到实践高度的淋漓尽致的展示。
杜蓉老师就混合运算中学生算理不理解、计算失误、关注特殊数据,让学生参与“首
学—互学—群学—共学”的过程,练习课在师生对话中质疑,在巩固中内化,解决了练习课中的难点,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赵婷老师《优化》中的“烙饼”问题,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设计了烙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两节课都是真正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小组汇报展示时,孩子们擅于表达,相互提问、质疑、补充,成员之间分工明确,老师作适时的点评、点拨、板书。这样的教师无疑是幸福的,而被这样深度引领的学生更是幸福的。
一脑袋收获,绝知此事要践行。
经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要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践者。因为只有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目的地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切实起到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
2019年4月28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