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命题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试题命制的特点:
(1)试题命制通常“创设情境式”的材料。所谓情境创设型题目,即在题目中先用一段文字或一些图表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然后围绕这个具体的情境设置提问。情境创设题有利于强化对考生的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能力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并且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最基本层次的能力即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利用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概括、判断、分析、知识迁移、综合、评价等诸多综合性的能力。近几年来,这种情境式创设试题得到广泛地应用,如:2009年的“华佗对症下药”、2010年的“梅兰芳变错误为经典”以及2011年的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2)试题通常是围绕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而展开。考生可以充分利用材料所含有的实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运用有关的理论观点去识别和分析这些材料,进而回答从材料中提出的问题。试题创设时,通常会把材料中反映的这些问题拆分成二至三个小问题。这样的问题一般按照分析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如何解决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启示或意义。
(3)命题重点主要集中在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部分的内容上。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个框架来看,主要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几大块内容。从近几年试题命制的趋势来看,重点主要集中在辩证法和认识论上。
二、试题命制特点及解题方法 1.因果关系题
(1)试题的命制。
这类问题主要就材料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设问,要求考生能够从现象中分析出原因,其关键性提示词是“为什么”、“之所以”、“原因”等。如: 2003年: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04年: 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007年: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008年: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2010年: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以及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2011年: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2)答题方法。 第一种情况:
问题直接指出需要根据什么原理来回答。这就要求考生:
第一,直接回答原理,并尽可能对该原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简要回答。 第二,在回答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三,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原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1:
2008年试题要求“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就必须先回答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问题所涉及的原理: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类一
切活动在本质上都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
结合材料进行总结:因此,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既要“看病”,更要“看人”。 例2:
2011年试题要求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回答问题的时候就要紧紧地抓住实践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来回答: 问题所涉及的原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结合材料进行总结:如何合理地处理垃圾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垃圾成为废物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即放错位置)所造成的。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历年来的问题设置来看,原因题是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回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找到本质。 第二种情况:
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直接指出所需要回答的原理。这就要求考生: 第一,绕过该问题,从其他问题之中寻找所需要回答的原理。
第二,带着问题,从材料中获取关键性的提示信息。这样的信息通常会出现在材料的题干中或围绕的主题来进行。
第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试题没有特别提示运用什么原理来回答,这就是一种发散式的命题方式,它要求考生不仅仅回答从其他问题中提示出来的问题,还需要回答材料中所反映的其他相关的原理。
第四,因果关系题,通常还需要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例1:
2007年试题: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该问题隐藏了所需要回答的问题,但是题干和第二问已经给了我们提示:“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显然,需要我们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来回答。 问题所涉及的原理:一是他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
分析失败的原因:她从已有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例2:
2003年试题: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单从问题中找不到所需要回答的问题,但是试题的第三问: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里的关键词是“思维方法”,这就直接提示了我们回答问题所需要的原理,而且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是如何去挑选“马”的问题,这等于直接告诉我们回答问题需要运用认识论的原理。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涉及思维方法不仅仅体现在“认识论”中,“辩证法”同样也会涉及到思维方法,根据试题材料所反映的思维方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问题,因而回答问题也必须涉及到。
问题所涉及的原理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
问题所涉及的原理2: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结合材料进行总结: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做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2.哲学意义题
(1)试题的命制。
这类试题通常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或现象的分析,阐发其地位、意义或重要性。命题依据主要是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发人深思,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例如:
2003年: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004年: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2)答题方法。 第一种情况:
就某一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的意义。所需要的原理已经在题干中提示出来了,这就要求考生:
第一,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和阐述。这类问题通常是最后一问。它需要考生在回答前面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所做的理论思考。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问题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考生需要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和阐述。 第二,强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某项工作或某一事件的解决既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那么,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必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考生务必需要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强调。
第三,着重分析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回答问题的模式:只有做到了??????,才能??????。这里的意义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结合自己的学习或经验来谈,从中学习到什么?体会到什么?领悟了什么?②结合自己的工作来谈,从该事件中对自己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影响;③结合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谈,如何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如何给国家或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例1:
2003年试题: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该问题的关键词是思维方法。如果考生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辩证思维方法的原理,又能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众多现象,思路开阔一些,回答本题就不会困难了。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也是“方法比结果更重要”的道理。 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和阐述。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强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
着重分析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第二种情况:
对处理好某类关系对于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的意义。这类试题中探讨的关系通或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或者是存在着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甚或是一种决定或被决定、反映或被反映的关系。回答这类问题通常可按照如下方法来进行:
第一,直接阐述材料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如何前面已经回答了则不要再重复回答。 第二,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确立正确的观点。 第三,强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第四,阐述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例1:
2004年: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确立正确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强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
阐述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
实践意义: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3.哲学启示题 (1)试题的命制。
启示题是哲学试题中较为常见的问题类型。这里的“启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哲学启示;二是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一般要求考生从材料所反映出的问题和现象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启发并进行阐明。“哲学启示题”命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考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善于多思考,学会分析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 2006年: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2007年: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2009年: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2)答题方法。
哲学启示题的解题方法跟哲学意义题的方法基本类似。回答这类问题,考生一定要从材料出发,分析概括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深层哲理,而不是仅仅就材料本身所反映出的表面信息来阐发。这类试题命制的特点是会明确地要求考生结合什么样的问题来谈启示。这就直接给我们明确的回答问题的关键信息。
第一,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的范围。 第二,结合材料阐述关键词所涉及的有关原理。
第三,结合材料和“关键词”谈哲学启示或工作指导意义。 例1:
2006年: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的范围: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对这个问题考生首先要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辩证”,何为“辩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我们学习辩证法,学习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即: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这三大规律的“核心”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结合材料阐述关键词所涉及的有关原理: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结合材料可知:寻找石兽的落脚点是“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庙僧”和“守堤老兵”两种不同的观点,这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辩证法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关系,从对立中发现和利用同一,从同一中利用和把握对立,这对于我们做好一切工作,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向着真理性方面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和“关键词”谈哲学启示: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实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 4.概念原理题 (1)试题的命制。
这类试题通常需要考生在精读材料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有关哲学原理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概括、判断、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008年:“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2009年:材料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2)答题方法。
这类试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由于其指出了具体的答案范围,考生只要在理解概念、范畴以及把握原理的基础上进行阐述即可。回答的方法主要分两步: 第一步:直接回答所涉及的概念或范畴的内涵。 第二步:结合材料并分析概念或范畴的意义。 5.方法措施题 (1)试题的命制。
这类试题的命制通常遵循的命题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原因——解决问题。问题设置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既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也是解题逻辑过程。这类分析题的特点:材料中既提出了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求考生准确地发现材料中所提出的问题;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从分析中得出应有的结论。
2008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2010年: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2011年: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2)答题方法。
这类问题在内容上通常都会集中在“辩证法”,考查最多的就是矛盾的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可以也应该应用到我们的想问题和办事情中去,化为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需要考生分析材料中的观点或措施之间的关系,确定矛盾分析方法的类别。 关于矛盾的分析方法主要有: 第一,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 第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 第三,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第四,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