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第十六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入情入境地读,抓住文中感动之处体会思想感情,认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本文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死亡桥梁,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对于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本文篇幅短小,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文章以《桥》为题所蕴涵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 【教法】自主探究法、以读代讲法。 【学法】探究法、朗读法。 年级: 五年级 课题 《 桥 》 课时 1课时 (第二课时) 科目/教材 语文(人教版) 目标:1. 理解文中“像泼”“像倒”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 体会老共产党员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方式 教学操作流程 时 学生学习事项: 教师教导、调控方式: 间 所 1、学生用什么教学组织形式(个1、教师做什么以支持学生学习需 教学环节 安 设计意图 人、双人或小组、全班)和方法(讲授、提问、举例、演示、布 排 资 去完成哪些学习事项(问题、任置、板书„„)? (分务、活动、作业);2、学生用什2、教师怎样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源 钟) 么方式表达呈现学习成果。 的状况? 一、 3 聚焦镜头 祭奠导入 1.看图片,听解说。 (看+听) 1、多媒体出示画面,教师声情并茂:远处走来一位老太太,她神情落寞,脸色苍白,被人搀扶着,一步一挪地走到这座桥边。她正站在亲人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深情地呼唤着他们,可是耳畔传来的只有阵阵风声。这一幕,让在场的人都潸然泪下。那么,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呢?事情还要从五天前的那场洪灾说起——顺势导入。 1.回忆、思考: 1.提问引导,回顾旧知。 A、老太太驻足的地方究竟发生 过什么呢?简要说说。 2.听朗读视频,然后学生先个人2.播放朗读视频(1—6段),试读,再排读(一个组齐读——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两个组齐读——全班齐读)如下生抓住“像泼、像倒”“势不句子: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可当”等词,再次感受雨水的了。像泼。像倒。②山洪咆哮着,凶猛和洪水的可怕,体会比像一匹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喻、拟人的手法以及凝练的语奔而来。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句所烘托出来的紧张气氛;让在路面上跳舞了。 学生抓住\"惊慌,你拥我挤,跌 跌撞撞,拥\"等关键词读出了 人们的慌乱,为后文反衬老支(看+想+说+读+动静转换) 书的高大形象埋下了伏笔。 PPT视频 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和PPT 画面共同创设一个感人的情景,为课文奠定感情基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 10 情景再现 洪水袭人 PPT 温故知新,整体把握课文。 视 频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在个人读透的基础上进行排读,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的气势,读出洪水的势不可挡,读出形势的危急,为下文突出老汉的精神做铺垫。同时在朗读中再次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解决目标二。 三、 20 品读感悟 老汉精神 小组讨论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呈现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自我的平台。还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能使学生促进对文本的了解,能使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进行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老汉崇高精神的理解,解决目标三和教学重点。 四、 7 1.播放《神秘园》范读24—PPT 课堂说写训练既强化了本读写倾情 27段,启发想象,提问引导。 小节学习的重点,又提高了学生对升华“桥” 卡 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意 达能力。 课后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 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2.师生点评,强化知识的运平台。 用。 3.教师巡堂指导,了解学生创作情况,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4.抽查两名学生。 5.布置课后作业:选择一个角色(老太太、获救村民等),想一想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16、桥
老汉 村民
沉着镇定
临危不惧 拥戴
无私无畏 怀念
不徇私情
【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学中文章的思路、教师思路、学生思路三者凝结而成的艺术结晶,是教学过程的主旋律,是课堂中学生注意的一个焦点。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思维,我勾勒出了桥的简笔画形态,以课题桥作为突破口,再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感受老汉的高贵品质,充分体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最后,用绿色的粉笔将桥体装饰一新,因为绿色代表生命,表示他们父子用生命之躯搭建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使中心升华到极致。
1.自由读文,四人小组讨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画相关句子并作批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呈现(表演、图画、作诗歌颂、阐述老汉内心独白等形式)。 2、小组展示讨论情况。 3.学生个人试读,分角色朗读,听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读+想+做+说+动静转换) 1.听教师范读,思考: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谁?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独立写一写老汉和桥之间的联系。 4.两名学生汇报创作情况。 5.记录课后作业。 (看+讲+听+动静转换) 1.提问引导,巡视课堂,随堂板指导,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村民卡 们的表现,联想到老汉在平时PPT 所作所为,并抓住文中“拥戴”“像一座山”等关键词仔细揣摩,感受老汉在乡亲们心中的威严,抓住描写老汉动作、表情、语气的词,引导学生揣摩老汉此时的内心,感悟老汉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2.每种形式抽查一个小组来展现,师生点评。 3.指导朗读(7—23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