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070010 070011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公共政治理论 必修课
三、课程学时学分总学时:总学时:108,其中讲授72学时,实践36学时;总学分:6
四、教学对象:全院一年级学生
五、课程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开设系(部):全院各系;承担系(部):基础教学部
【教学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最新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立志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学期 (第一至第六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9课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2课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了解)和重要意义(理解)。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2课时)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重点掌握)。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2课时)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掌握)。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课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理解)。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2课时)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及指导意义(重点掌握)。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4课时)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1课时)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掌握)。
第二节 实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2课时)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理解)。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课时)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重点掌握)。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理解)。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解)。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8课时)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2课时)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理解)。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解)。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3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理解掌握)。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理解)。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3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重点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理解)。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4课时)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课时)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掌握)。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2课时)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掌握)。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课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了解)。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理解)。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4课时)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课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掌握)。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理解掌握)。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1课时)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重要意义(理解掌握)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课时)
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理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解)。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5课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2课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理解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理解掌握)。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2课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理解)。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1课时)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掌握)。
第二学期(第七至第十五章)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3课时)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课时)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解)。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掌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理解掌握)。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1课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理解)。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掌握)。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8课时)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理解)。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课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了解)。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理解)。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掌握)。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3课时)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掌握)。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掌握)。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课时)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掌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掌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掌握)。统筹区域发展(掌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掌握)。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5课时)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1课时)
人民民主专政(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掌握)。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课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掌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掌握)。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2课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理解)。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重点掌握)。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课时)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课时)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掌握)。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解)。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解)。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课时)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理解)。发展教育和科学(重点掌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掌握)。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课时)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课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掌握)。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2课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掌握)。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4课时)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课时)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理解)。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1课时)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理解)。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了解)。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理解)。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1课时)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掌握)。“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奥门的成功实践(了解)。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1课时)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了解)。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掌握)。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2课时)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1课时)
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了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理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理解)。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课时)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了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理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了解)。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3课时)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1课时)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掌握)。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理解)。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理解)。
第二节 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1课时)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
本任务(理解)。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理解)。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1课时)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理解)。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了解)。新世界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了解)。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了解)。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课时)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1课时)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了解)。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理解)。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课时)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理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掌握)。
第三节 加强党的建设(1课时)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解)。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解)。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及多媒体教学,与课后复习练习相结合。
【考核方式】
开卷考。学生综合成绩由平时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三部分构成。三者所占分值比例为2∶2∶6。其中,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
【主要参考书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毛泽东选集》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 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 人民出版社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中共中央宣传部 学习出版社
5、《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 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6、《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 薛汉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后注】
执笔人:程刚 日期:2009年9月12日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