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的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根据学情及时调节教学,捕捉学生的“状况”。如在上阕的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对“望”“满眼”“多少”“悠悠”“滚滚”等重点词语的解读朗诵……
我对学生的回应,即课堂生成性的行为,如情景性提问、追问、梳理、铺垫、点拨、诱导、评价、总结和归纳的行为质量比较高。比较成功的营造出了师生的对话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由于课堂氛围的融洽、和谐,学生对老师的回应也是质量较高的。
再者,同学间的互相倾听、交流、反思也体现很充分,形成了多次思维的“碰撞“。教师以真诚的话语、宽容的态度、赞美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让学生处于跃跃欲试和欲罢不能的。
当然,一堂好课肯定不会是一堂完美的课,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认为以下几点还做得不够:
1.对于方法的提炼不够到位。
我们强调“实效”,对于初中生这一受教个体来说,明确的方法指导还是有必要的,能够让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有效的进行。如辛弃疾诗词的大体风格……
2.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在课上尽量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赏读上,让学生发现历史的沧桑感,发现押韵,发现作
者好像很思念中原故土……将课堂的主动权更多的还于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达到了渐次提升的效果。而且,长期坚持这样做,也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读诗词的习惯。
总之,在本堂课中,毛老师在逐步引导的教学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是一堂好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