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勤,纪晶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5期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和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当前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体育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论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体育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旨在为体育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育教学;更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在继素质教育之后,又开展了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从而研究制定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和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把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当前的体育教学现状却不令人乐观,体育教学中应试教育的观念和模式还很突出,具体表现为:注重传授体育技术,忽视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习惯的养成及德育、美育等;教学内容上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练什么,为考试而考试,为达标而达标,忽视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全面培养、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学方法上死板单一,忽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加上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只有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个性特点出发,着眼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才能真正把体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所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某个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指学生通过某个具体的学科学习(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并高于学科知识的综合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终身的体育意识及习惯,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体育具体知识与技能、体育锻炼过程与方法、体育情感个性与品质的整
合,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追求[1]。
1.1 运动认知能力
运动认知能力,即健身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指学生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各种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探究等心理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
运动认知能力具体到体育教学中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在教学中重视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这也是学校体育的鲜明特点。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各项身体素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项目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例如:田径中的长跑项目,球类运动中的篮球、排球、乒乓球,还有武术、气功等都是可以终身进行的健身活动,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的方法,即良好的运动认知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和运动感觉等等。学生的智能水平也能通过运动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运动认知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健身实践能力
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有效完成体育锻炼任务,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采取的主动参与、积极练习、比赛运用和体育自学的能力,伴随着兴趣、需要及情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
我们在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即提高运动认知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即健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体育”这一从小学到大学都设置的一门长线学科,连起码的“习惯”问题都没有解决,使得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后,由于缺乏体育兴趣爱好,不会自己锻炼身体,不能享受运动的乐趣,不会欣赏体育比赛,缺乏必要的终身体育意识,这不能不说是体育教学的一个失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就是培养与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导性,让学生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方法,终身受益;使学生建立一生中对身体的自我锻炼、自我调控的习惯,不断学习、健身和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要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终身热爱体育活动,使学生明确体育“终身化”的观念,让体育运动深入人心打破阶段体育的界限,改变那种认为身体锻炼只有在某个固定年龄阶段才可能得到和发展的陈旧观念,使人们认识到在人生旅途的各个时期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持续有益的健身活动,只有不断地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生活并全面发展,这也是健身实践能力成为学生发展核心能力的重要原因。
1.3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复杂变化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生理、心理和个性品质发展等方面的调节能力,它伴随着适应、调节和享受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体育教学虽然是进行学生的身体教育,重在“体”,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重在“心”,但是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尤其是“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思想使得体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重视“身体”有形的显在价值,又重视学生“心理感受”的无形潜在意义[2]。这样既能避免技术教育、体育目标单一,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兴趣爱好、个性发展、个性需求,使体育课失去应有的生气和快乐,同时又使学生从心理上领悟和体验到体育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把自己锻炼成身体强健、心灵美好、具有竞争意识和协同态度的高素质人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应时代的发展。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组织教学比赛、考试、达标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
应性;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合理有效地利用游戏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体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由于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当今学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他们在性格上具有任性、娇气、不合群等不良品质,而体育活动特有的艰苦性、合作性、竞争性对青少年是个很好的锻炼,可以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奋发向上、团结友爱、顽强勇敢等优良的品质。此外,还可以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体操等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安排同学之间的保护与帮助,使学生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养成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同样,篮球是一个集体运动项目,光靠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让学生明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好的比赛成绩;田径项目中的耐力跑要求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针对学生怕苦怕累的畏难情绪,可教育学生对所做的事情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在体育教学中突出体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体育教学的变更与革新应从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入手。学校体育虽然只是人生体育生涯的一段,但却是承上启下极其重要的一段,因此,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的教育,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坚持锻炼的意志品质,让学生掌握进行锻炼的方法以及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注重体育特长和个性发展,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情感和顽强意志的培养,破除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体育教学目标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观念,注重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体育动机、体育情操,培养良好的意志、气质、性格、毅力等心理品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是将来自身适应社会的需要,受益终身[3]。
2.2 联系实际,改革教法
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应当精选教材,合理安排具有较高锻炼价值、深受学生喜爱并与终身体育相配合的教学内容,特别要增加一些运动保健、体育卫生、身体评定、运动处方的体育理论掌握基础知识,应着重让学生掌握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运动技能与练习方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学生的形态机能[4]。教学方法上要纠正那种重技术动作的传授、轻体育能力的培养的模式,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来明确培养目标。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因此为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学生从根本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简单理解为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自由练习时间,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学生想怎么练就怎么练,更不是重新回到“放羊式”老路上去,应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科学组织下开展,让学生有充分发挥他们特长的时间与空
间,这样学生将在今后的自我锻炼中轻松自如地享受终身体育。体育教学手段的运用要强调对学生自信心、想象力、勇敢顽强、团结合作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他们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及技能,即运动认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在运动认知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科学设计和组织、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健身实践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不管是练习内容还是练习方法的选择,都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勇于实践,通过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情感与品格即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体育教学突出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学最终要通过教师实施于课堂,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保证。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首先,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将传授体育知识与学生的终身发展相结合。在教学设计方面,科学制定教学内容及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实施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和谐的人际环境,在教与学中产生积极的心理互动。此外,体育教师要通过在职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既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又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促使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不断提高[5]。只有这样,才能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去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不断探索、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使体育教学真正体现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3 结语
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从体育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学生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来实施体育教学,通过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采用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开展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使体育教学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7):29-33.
[2] 赵正亮.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在育人[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34):101.
[3] 邹丽辉.浅析小学体育课中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2015(16):221-222.
[4]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2009(9):47.
[5]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6):488-491.
[6] 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5-13.
[7]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2009(11):20-21.
[8] 许志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07(33):9.
[9] 曲伟东.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1):2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