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世界经济衰退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世界经济衰退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来源:爱go旅游网


世界经济衰退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简单介绍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其实质是国家对贸易的干预。

1929年华尔街股灾爆发,美国在1930年推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提高进口关税,以此保护美国农场主和其它工作人员的利益。随后,其它国家马上进行反击,也以将美国产品拒之门外作为反击,世界贸易由此崩溃,并引发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描绘这一恶性循环的“金德尔伯格螺旋图”令每个国际经济学子初见之下,无不战栗。所谓“金德尔伯格螺旋图”即20世纪30年代贸易保护与贸易萎缩的恶性循环。

各种利益、意识形态和不同的制度结构在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贸易政策。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设计了一个包含自由主义国际经济秩序原则的制度框架。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规则可以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关贸总协定(GATT)提供的规则反映了多边主义和无歧视政策,这些规则使合同各方可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从贸易中获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世界超级强国姿态出现的美国被认为是这个功利主义的世界经济制度框架的始作俑者,显而易见美国发挥了主导作用,如果说起主导作用在制度设计之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那么在对此制度框架的宣传和维系上则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头号大国,美国为这一新的国际体制提供了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和物质方面的支持。“美国式和平”取代了19世纪的“英

国式和平”。

贸易保护主义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开展国际贸易,各国政府要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发展,就必然有贸易保护存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开始下滑,其主要原因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需求下降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给世界贸易带来了不利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活动已经跨越了国界、区域,而任何一个国家、企业要想获得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威胁,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了各种形式、各种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样一来,就直接的影响到了国际贸易环境,比如说造成不公平、不对等的贸易局面,损坏了出口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最终破坏了国际贸易本应公平、公正、透明、合理的环境。

二、贸易保护主义相关理论

1、 单边自由贸易的思想依据

产自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后被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弗朗西斯•埃奇沃思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发展了的贸易政策理论强有力的证明:一国采取自由贸易政策是最有利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外部贸易机会不变,专业化和随之产生的商品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交易有利可图。这一简明的结论有两个重要前提,第一是只有在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自由贸易才会有效率;第二是一国的外部贸易机会必须独立于自身的贸易政策。

2、 一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和所有国家的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的经济理论主要关注单个国家的自由贸易,现在,有一种关于自由贸易理论的世界主义版本。自由贸易的国家主义理论为他国关税、配额和补贴的使用做了粉饰,要求无论别国怎样,一国都应实行自由贸易。世界主义的理论则要求所有地方都坚持自由贸易。如果把效率逻辑应用到所有贸易国之间的分工上,而不只是在本国范围内,显而易见所有国家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仅仅这样做就可以令商品和服务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价格反映真实社会成本这一假设对以上结论至关重要。如果任一国家使用关税和补贴使市场价格和社会成本相分离,而不是拉进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两者之间的差距,那么其结果肯定会和有效率的世界分工不一致。由此可见,所有国家必须实行自由贸易。

3、 进化论和“公平”

单边主义的政策建议进一步遇到的问题是它与自由贸易进化论的原理和直觉不相符。若抛开他国实行贸易保护而本国实行自由贸易的情况,考虑一下他国实行出口补贴而本国保持市场开放的情形。现在,如果另一国家具有的比较优势是由市场决定的,本国产业在追逐贸易利益的过程中逐渐消亡是难以阻止的。但是,如果外国产业受到了政府的人为支持,这就会经常引起人们对破坏“公平”的愤怒。这一思路支持了卓有见识的经济学家的立场,那就是世界贸易秩序应该是全球自由贸易的实质体现。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较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达国家则多提倡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只是做为对付危机的临时措施。到了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已不仅仅是抵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手段,更成为对外扩张、争夺世界市场的手段。贸易保护主义,无论新旧,其中心思想是一样的: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会引起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的

不同反应。但新旧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更胜一筹,具有强制性强,对贸易各方影响大而直接,受约束范围广和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简单说来,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的壁垒形式包括:

1、绿色壁垒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排放、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工业发达国家以生态环保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主要形式有:(1)绿色标志。又称绿标制度或环境标志制度,是指国际间有资质的认证机构依据有关所谓绿色标准对商品进行认证并颁发标志和证书的一项制度。(2)绿色包装。各种与环保要求不符的包装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对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包装卫生和安全提出强制性的要求。(3)环境成本。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且应以国际环境标准为基准进行计算。

2、技术壁垒

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产品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使其难有作为。主要形式有:(1)市场准入。市场准入主要体现在制定严格的、甚至苛刻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涉及产品的适用、健康、安全或卫生等方面。(2)认证、认可制度。认证、认可是一种依据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对有

关产品进行认证或认可的制度。

3、蓝色壁垒

蓝色壁垒又被称之为劳动壁垒,蓝色壁垒的核心是SA8000标准,包括了工时与工资、劳工标准以及健康与安全等等,指的是进口国家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所采取的相应贸易保护措施。而这几年以来,蓝色壁垒越来越多的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从而成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重要工具。

4、贸易管理及其他

贸易管理是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是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分析,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护,通过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达到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政策主张上大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补贴、国家贸易垄断等。特别是反倾销措施,具有很强的壁垒效应,是新贸易保护主义者极力主张的政策手段之一。此外,劳工标准、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灰色区域、限制性援助或边境税调整等措施也都有很浓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因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而为各国政府所青睐。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都有待于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规律

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范围广泛,无所不包

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调整使贸易保护的范围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涉及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货物贸易,还逐步延伸到服务贸易、投资、竞争、知识产权、汇率政策等。

(2)、措施多样,隐蔽性强

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制定更高的环保、技术、商品和劳工标准,以削弱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的出口竞争力。由于这些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具有良好的定向性、隐蔽性和灵活性,其中一些技术和环保方面的要求以提升技术水平、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甚至可以视为中性的贸易标准,加之WTO对这些贸易措施应用的限制并不统一,因而,其保护效果更为突出,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摩擦。各种壁垒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劳工标准、知识产权标准等,运用范围更加广泛,手段更隐蔽。此外,传统的关税措施如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仍频繁使用。这些贸易保护手段更为隐蔽和灵活,其保护效果更加明显。

(3)、形式合法,歧视明显

许多“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借口以国际公约或多边规则为依托,具有“合法”的外衣。WTO允许成员国利用其有关协议保护本国的利益,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这就为各国以“公平贸易”为借口实行贸易保护留下了空间。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将其贸易政策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定成为其一国对内对外的政策,以实现自身的贸易利益诉求。这种

手段是以一国的标准、以单边规则裁量与他国的贸易行为,具有很强的歧视性。从根本上来看,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歧视性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地位,而其歧视性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更加的温和,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则提出了非常严厉、苛刻的贸易限制,比如说限制的要求更多、限制的范围更广等等。

2、贸易保护的规律性

(1)、它经常出现在这些时候:当一国经济比较落后或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当一国原有的优势面临威胁或即将失去的时候;爆发战争期间。

(2)、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基本是交替进行的,而且自由主义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40年代之前西方工业国都在实行贸易保护措施,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以后到19世纪70年代各国主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70年代各国又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二战以后至60年代末实施自由贸易;70年代以后新的贸易主义政策又被各国逐渐采用。

(3)、谁变成强国谁就率先打破贸易保护而提出自由贸易。19世纪40年代的自由贸易政策由当时的强国英国率先提出和实施;20世纪40年代自由贸易政策由当时强大的美国率先提出和实施。

(4)、世界经济处于增长和繁荣阶段时易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世界经济面临或处于萧条阶段时易实施贸易保护措施。

(5)、理论上自由主义占据霸主的地位时间较长,在现实中真正的贸易自由发生却很短暂。自由主义更多时候是宣传的口号,可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表达:自由贸易只是高高举起

的旗帜,但在这面旗帜下没有更多的国家跟从。

五、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全球经济增长

为了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复苏,一些国家可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办法来提高国内需求,但是,历史反复证明,这是一场“零和游戏”,即博弈各方没有赢家。如果每个国家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结果肯定是贸易活动与经济增长的螺旋式下跌,比如“金德尔伯格螺旋图”。对一些拉美国家来说,贸易保护主义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这些国家约束关税水平远远高于实际执行的关税水平。约束关税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关税(上限);执行关税(或称适用关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采用的关税。

自2005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取代了美国经济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推动全球消费的动力正在从美国转到发展中国家。就在新兴市场国家加速推动全球需求、成为全球经济最具前途的新亮点之际,它们却可能遭到美国和欧洲贸易保护分子的阻挠。目前为止,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的国会议员们把关注焦点都放在了新兴市场对国内制造业岗位的威胁上,却基本忽视了新兴市场需求增长为美国企业提供了利润,也为全球经济增添了一道保障的事实。

始于2001年11月的多哈回合谈判的宗旨是促进世贸组织成员削减贸易壁垒,通过更公平的贸易环境来促进全球,特别是较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谈判包括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规则谈判、争端解决、知识产权、贸易与发展以及贸易与环境等8个主要议题。谈判的关键是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主要包括削减农业补贴、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及降低工业品进口关税三个部分。

多哈回合涵盖大约20个议题。其中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被认为是最关键也是世

贸组织成员分歧最集中的两个议题。这两个议题不解决,其他议题的谈判便无法取得进展。

当今世界,贸易保护有增无减,它对全球的危害正在不断加深,多哈回合受阻,世贸组织推动全球自由化的努力受挫,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已正式建议“全面中止”已持续近五年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并表示不为谈判设定任何时间表。

六、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角度说明未来贸易保护主义将会愈演愈烈

从现阶段的形势来看,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会愈演愈烈,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贸易保护仍然是各国贸易政策的支撑点。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由于激烈的竞争会不断实施贸易保护。之所以说贸易保护主义将愈演愈烈,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角度来讲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 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的本质与全球自由贸易并与关系。

现阶段全球形势复杂,各个国家都开始寻求联盟以期在全球经济中站稳脚跟,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但是这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的本质是为该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保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其与全球自由贸易并无关系。

2、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存在使得各个国家间关系更加复杂,同时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机制并不完善,也给全球贸易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以欧盟为例,欧盟是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是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最为强烈的重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以至于还在欧洲共同体时代就落下了“欧洲

堡垒”的“美名”。在一些问题上与我国存在利益冲突的本来只是欧盟的部分成员国,经过欧盟决策机制之后却形成整个欧盟与中国的对抗。此外,欧盟一些国家推卸经济义务时近乎无赖,如捷克由于本国经济受次贷危机冲击相对较轻,在讨论欧盟20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时就表示不肯为别人埋单;另一些国家一旦本国传统产业受到一点点外部竞争冲击,就要拉上整个欧盟陪绑。面对外部经济挑战,作为行动能力较低的国家联盟——欧盟天然更容易倾向于诉诸消极的保护主义措施,而不是实施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貌似“民主”的欧盟决策机制进一步加剧了欧盟行动能力虚弱、保护主义倾向等弱点,因为在现行欧盟决策机制下,需要成员国一致通过的事项仍然太多,可以有效多数票表决的事务仍然太少;即使在可以有效多数票表决的事务中,表决票数分配方式也需要改进,致使无论是中欧关系,还是欧盟其它对外关系,都往往是务虚的议题容易一致通过,务实(换言之就是涉及具体国家利益)的议题难以达成共识。

3、目前呼吁自由贸易的只有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衰退时期几乎从不呼吁自由贸易。

对发达国家来讲,他们有着政治优势、技术优势、经济优势、环境资源优势等等,所以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对发达国家来说基本上百利而无一害,发达国家完全可以在全球经济复苏时重新开始呼吁自由贸易以带动全球经济稳步增长。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发展中国家本身就面临着全国的经济衰退,与此同时还要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护其本国的就业率而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自然难上加难,必然会呼吁全球进行自由贸易并谴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但是,就目前来看,这种呼吁并不会有什么效果,发达国家凭借其在政治上的优势可以完全忽略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七、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战略思考

从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对外贸易政策可归纳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大类型。所谓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放宽或是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对本国进口商品不给予特权或优惠,使商品能自由进口和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即奖出限入。一个国家选择哪一种对外贸易政策,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的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实行的贸易政策会不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实行的贸易政策也不会相同。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也加大了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使中国外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贸易摩擦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增长。此外,世贸组织的少数发达成员国正不断制造、翻版和传播“中国威胁论”,通过多边或双边途径对我国施加压力,蓄意挑拨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些做法诱发了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在更大范围内滋生和发展。

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应是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实行适度保护贸易政策。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对我国有关行业和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使国际竞争限制在中国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并逐步向WTO所要求的国际惯例接轨,这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与国际市场保持有机联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内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采取程度不同的贸易保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有充分理由实行适度的保护贸易政策。

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开放是前提,贸易保护是在开放基础上的保护。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

济的程度和范围,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市场,把中国的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而不能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并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培养它们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国内幼稚产业采取动态的保护措施,对在国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产品,实施鼓励出口措施,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