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行业市场分析
第一节超市行业发展概述
一、行业定义
超市一般是指商品开放陈列、顾客自我选购、排队收银结算,以经营生鲜食品水果、日杂用品为主的商店,一种消费者自助选购、统一收银结算的零售企业。在中国,超级市场被引入于1978年,当时称作自选商场。
超级市场一般经销食品和日用品为主,其特点主要是,①薄利多销,基本上不设售货员经营中低档商品;②商品采用小包装、标明分量、规格和价格;③备有小车或货筐、顾客自选商品;④出门一次结算付款。
二、行业发展阶段
超级市场产生于1930年的美国纽约,被称为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
1930年8月美国人迈克尔•库仑(Michael Cullen)在美国纽约州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金库仑联合商店。当时,美国正处在经济大危机时期,迈克尔•库仑根据他几十年食品经营经验精确设计了低价策略,并首创商品品种别定价方法。它的超级市场平均毛利率只有9%,这和当时美国一般商店25-40%的毛利率相比是令人吃惊的。为了保证售价的低廉,必须做到进货价格的低廉,只有大量进货才能压低进价,迈克尔•库仑就以连锁的方式开设分号,建立起保证大量进货的销售系统。它首创了自助式销售方式,采取一次性集中结算。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超级市场这种零售组织形式由美国逐渐传到了日本和欧洲。1990年广东东莞虎门镇诞生了我国第一家超市——美佳超级市场,随后国内的超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96年后一批世界级大型超市(家乐福、沃尔玛等)相继进入中国,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出现区域性的单体或连锁超市,如上海华联、武汉中百超市等。从此,超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年增长速度一度达到70%。
近年来超市行业的规模稳中有增。超市、大卖场是一个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据Euromonitor数据,2021年超市在我国商品流通渠道中占比约为12.7%,是继电商之后最大的现代零售业态。2010年之后超市的增速有所放慢,但仍保持正增长。2021年我国超市及大卖场行业规模为3.09万亿元,2016-2021年CAGR为2.1%。
电商的崛起挤压了连锁超市的发展空间。2010~2020年间,电商行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迎来一轮持续的井喷式发展。电商的崛起无疑压制了线下连锁零售业的发展,据Euromonitor,2011~2021年我国超市行业规模CAGR为4.4%,低于零售业7.5%的整体增速;其中,除2020年外,超市行业的同比增速均低于零售行业的整体。可见,过去几年电商行业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线下零售的发展。
第二节超市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1、它是大众获取日用消费品的主要渠道
日用消费品行业在我国有着亿万级市场规模,是民生第一大消费。尽管日用消费品销售开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电商、社群等渠道发力。但是,零售实体店作为最接近消费
者的线下场景的作用不可替代,超市也是日用消费品行业渠道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板块。
2、已成为民生消费的主要场景
超市所销售的生鲜、食品、日用品都是民生快消品。星罗棋布似地遍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大小超市方便了民众购物,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从早到晚,每天这些超市的人流不断,摩肩接踵。由于超市品种丰富、顾客的选择空间、场景体验感是其他业态所不可替代的。
3、已融入社区之中,并成为社区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遍布城市居民社区之中的小规模超市,已经与社区经济融为一体,成为社区内部的社区团购、快递行业、便利性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社区商业还是未来零售业布局的重点,在当下网上购物盛行和大型超市更能吸引客流的情况下,社区超市购物的便利性仍然是其他业态难以被取代的。
4、是新零售未来线上线下融合的载体
社区团购的出现,预示着未来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将到来,这种商业模式就是“新零售”商业模式。
新零售:英文是New Retailing,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实际上,新零售则是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以消费者为核心,将销售理念从“买东西”升级为“为消费者服务”,利用大数据洞察消费者的需求,指导商品的生产与服务优化,进而在线上与线下提供给消费者优质的商品,从原先的“货-场-人”,转变为“人-货-场”。
当前,各大电商都纷纷进军、布局各大超市资源。阿里与大润发、京东与沃尔玛、苏宁入主家乐福等,为未来的新零售业发展提前做铺垫。
当前商超发展主要有四大痛点:
第一,综合运营成本上升。如今核心商圈的租金价格已大幅飙升,同时伴随着不断上涨的人力资源成本、包装成本和物流履约成本以及长期困扰大卖场的生鲜高损耗等所导致的综合运营成本上升,为传统商超的经营和发展雪上加霜。
第二,政策红利消失。近年,许多地方政府为吸引外商投资、带动产业、生态链经济而制定的土地、物业、税收、人才等招商引资政策陆续收紧甚至取消,传统商超企业所能享受到的政策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第三,消费模式的结构性更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消费者逐步养成线上购物的习惯。同时,在电商、到家业务、社区团购等新型购物渠道的多重冲击下,占据着商业繁华路段区位优势也早已不再能成为传统零售业商超的“致胜王牌”,门店的到店客流量下降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第四,商品同质化严重。供应商体系的一致性从根本上就决定了产品端的商品结构不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大型超市之间的竞争就会表现为单一的价格竞争。而当供应商体系没有变化的时候,商超企业间的竞争就演变为了供应商操控的价格游戏。
第三节超市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超市自身也要顺应时代变化,进行升级、变革,去满足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只有这样,方能在网络时代的激烈竞争中继续生存下去,并获得良好的商业发展前景。未来,超市的发展必将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转型升级。
1、超市转型应聚焦目标群体形成不同定位
近年来,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产生了变化,以年轻一代为主的消费者基本都在线上购买,这对超市到店客流产生了很大影响,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一变化。其次,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不断扩大业务矩阵,覆盖日用百货,对超市形成很大分流。再次,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新兴业态的兴起形成一定影响。此外,疫情之下整体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放缓、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少子化趋势等多重因素叠加,共同形成了零超行业下滑的压力。
目前中国的整个超市行业正在经历转型优化,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国际,日本等国的零售行业也经历过洗牌和调整。中国零售商超在过去30年间实现了辉煌发展,但发展过剩的情况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一线城市。未来,调整、并购、重组的情况会陆续出现。最终超市逐渐形成不同定位,聚焦各自的目标顾客群体,从而实现一定的市场区分。
2、全渠道融合是未来超市竞争的关键
目前,中国的实体零售和商超也进入了转型升级和调整时期。从日本零售业发展趋势来看,中国零售业和超市的整个流通业态会进一步调整,会向着便捷化、便利化的方向继续前进。
当盒马鲜生等新零售成功案例出现后,大量的模仿品相继出现,但实际效果并不太理想。原因就在于新零售是全渠道的融合,其背后是零售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和供应链的优化。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依托后台的数据计算能力实现了线上的数字化运营,使得拣货、配货、结算等环节均实现了智能化,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提高了店铺的人效和整体的运营效率。
目前来看,依托于现有的电商平台开展业务是多数实体零售商的选择,比如多点平台、京东到家平台已经成为超市业态实现全渠道销售的一个重要选择。
此时,对于传统超市而言最重要的选址、店铺位置等因素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商品和价格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即消费者能够以合适的价格购买到高品质的商品。对于生鲜类商品来说,商品本身包括的标准化、精准化、性价比等就是竞争的关键。
由此,通过分析新零售背后的本质可以看到,全渠道融合是实体商超企业竞争的关键,重点又重新回到了高效的供应链和精准的客户分析上。
通过对上述逻辑的梳理可以看出,传统超市或实体零售的转型升级可以归纳为重视四个链条:其一,优化供应链,协同创造价值;其二,围绕顾客需求链提供好商品,以回归商业本质;其三,提升内部管理链,向管理要效率;其四,打造技术链,运用技术打造智慧流通。
3、全力打造智慧化零售生态“福社圈”
自2012年起,互联网购物的风潮以井喷式的速度发展,以家乐福为代表的一站式购物大卖场模式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现阶段商超企业普遍面临着客流下降、
销售渠道单一、商品同质化严重、坪效下降、综合成本上升、空铺率高导致的招商收入下降、综合盈利能力下降、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等问题。家乐福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营上的滑坡,截至目前全国门店数量为182家,比2010年最高峰时减少了67家。
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商超纷纷转型开启线上业务,希望将线下流量引至线上,以获得销售增长的新动力引擎。
比如作为传统商超零售行业中的代表性企业,家乐福持续瞄准升级全渠道运营中心,加码O2O到家业务、发力“双云”新赛道以及拓展家乐福会员店,一系列的组织架构、管理、业态等层面的变革推动整体零售业态的智慧化蜕变;通过将一切经营活动回归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主线上,坚持精准化会员营销、精细化店面运营,坚定地向品质供应链、品质门店体验、品质履约服务、品质化服务升级转型,全力为“福家人”打造智慧化零售生态“福社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