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年4月第13卷第2期ADRJ,April2011,Vol13.No.2
危害药品:是指能产生职业暴露危险或者危害的药品,即具有遗传毒性、致癌性、致畸性,或者对生育有损害作用以及在
包括肿瘤化疗药物和细胞毒药物。低剂量下可产生严重的器官或其他方面毒性的药品,
药品损害:是指由于药品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造成的对患者的损害。
用药错误:是指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
《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的管理,按照执行。第四十五条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和卫生站可不设药事管理组织机构和药学部门,由机构负责人指定医务人员负责药事工作。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可不设药事管理组织机构和药学部门,由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药事工作。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卫医发〔2002〕24号)同时废止。第四十六条本规定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医院感染管理编者按:为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卫生部根据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办法》及有关规定,组织制定了并于2010年11月17日发布。为扩大宣传,以利于执行,本刊特予以转载。
ResistantOrganism,MDRO),多重耐药菌(Multidrug-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
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NDM-1]KPC]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或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
AB)、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科细菌)、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
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全,根据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年4月第13卷第2期ADRJ,April2011,Vol13.No.2
·109·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
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
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
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2011年北京抗感染治疗高峰论坛会议通知
为促进抗感染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多学科合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由北京药理学会抗感染药理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北京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北京药师协会药物使用专业委员会共同举“2011北京抗感染治疗论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承办的将于2011年6月10—11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会议中心召开,本届办,
论坛的主题是多学科合作,优化抗感染药物治疗,控制医院耐药菌感染。
大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做有关抗感染治疗、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领域新进展的专题报告,并举办多学科联合临床感染病例讨论,届时还将进行优秀论文评选及交流活动。欢迎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和各界同仁,尤其是医师、药师、检验医师、护师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者们踊跃投稿、积极报名参会。
征文要求:(1)征文形式不限,论文或综述均可;(2)要求参会论文未曾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过;(3)综述文章不超过5000字,研究论文不超过3000字,并附400~800字中英文摘要;(4)请务必注明作者姓名、职称、单E-mail等;(5)字体:中文采用宋体,位、科室、联系电话、英文采用TimesNewRoman,用A4纸,行距1.5倍;标题采用4号,其他图注采用5号。采用小4号,
“北京抗感染治疗论坛征文”请将来稿以Word格式发送到邮箱:duanjl@126.com,邮件标题请务必注明字样。凡被会议录用的论文、论文摘要将收入汇编,并将颁发论文证书。大会同时将评选出优秀论文并予以奖励。
截稿日期:2011年5月20日。联系电话:(010)82265743/82265594;
E-mail:duanjl@126.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