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问候语在礼仪交往中的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
作者:徐 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
摘要:问候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交际行为, 各个言语社团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言语共同体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 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习惯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在表达问候意向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本文旨在比较中美问候语在礼仪交往中的差异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美问候语 差异 比较 分析
作者简介:徐亮(1982— ),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外语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与跨文化交际
一、问候语作用及特征
问候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交际行为, 各个言语社团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言语共同体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 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习惯方式(包括非言语形式, 如体态语)( 王保华,1999:2)。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在表达问候意向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问候语的功能表现为人际的, 即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建立、增进和巩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1.1 问候语是一种双向的语言行为
问候语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第一步,是进行下一步交际可能的引导,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着期待得到别人承认,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心理。而从语言表现上来说,每个人又都表现出通过语言行为尊重他人而又同时获得别人的尊敬性语言行为的双向沟通模式。问候语不是一种单向的语言行为,如果一个人得不到别人的问候或者自己对别人的问候得不到回应,就会感到失去颜面,就无法进行进一步的交际行为或者无法维持彼此的关系。问候语作为连接双方应答的纽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语用功能上达成了人们的这种互相尊重的需求,并且可以通过引导将这种需要的达成持续下去,将某种关系维持下去。
1.2 问候语反映了某一个社会群体的习惯和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见面问候是一种人类交往的普遍特征,是人们互相见面时的自发性反应行为。但是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人们之间使用的问候语的内容是不同的。问候语的内容是随当时情景不同而不同的。在一种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之下被认为是合适的问候语,在另一种文化习惯之下却是不合适的。而习惯了使用反映某种社会文化的问候语的人,处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也会遭遇问候语交际上的困难。
1.3问候语的使用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情景语境
就是对话中的双方即发话人和受话人是同时融入的,双方说话人说的内容都决定着问候的取向。因此,这就与说话人双方的身份、地位、陌生与熟悉程度,甚至相互之间的感情联系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问候语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双方对于彼此身份地位、熟悉程度、喜好程度的定位。如果这种定位产生误差,一方热情一方冷漠,一方熟悉一方陌生,便会引起相互之间的尴尬之感。所以,问候语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以互相打招呼互致问候的形式来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
二、中美问候语比较
2.1 称呼的差异比较及产生原因 2.1.1 按职业
在中国,“先生”、“太太”、“小姐”、“女士”虽然都是在相当正式的场合使用,但用起来相当灵活,如“先生”、“小姐”、“女士”可以与姓或名连用,有时连名带姓的用法也有。“太太”一般也是与夫姓连用。除“女士”外,这些词也可以单独使用,作为面对面的称呼。同时,人们尊老爱幼,注重礼节(formality),尊称很多,按照林大津(1996: 10)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 “姓+职业”, 表示对该人及其职业的尊重,如黄老师, 张师傅, 赵工等等;第二类为: “姓+行政职务”, 表示对该人及其职位的尊敬,如曹院长,刘主任,熊书记等等;第三类为: “老+姓” 或 “姓+老”,表示对该人的敬重,一般用于德高望重的人或友情深厚的人,多为同龄或年长者,如: 老李或李老。特别是对中老年人,人们相处久了,不管有无行政职务,“老”字加姓的称呼在中国非常流行。
在美国,正式场合介绍时,“职业+姓”或“职务+姓”的叫法不多,人们常用Mr.,Mrs.(夫人,太太),Miss(小姐) ,Ms.(女士)来称呼,但介绍结束后则通过以下方式摆脱礼节束缚,如:My name is Steven –Steven Brown. Call me Steven. (您好,我叫史蒂夫布朗,就叫我史蒂夫吧。)或者 Please don’t call me Mrs. Brown, just call me Barbara. (不要称我布朗太太,就叫我芭芭拉好啦。) 。但对从事某种专业或处于某种位置的人,却有特殊要求,庄恩平(1993:3)“对专业人员,如教授、博士、医生、船长、军队将领、神职人员,政府首脑,国家元首等,称呼时头衔都需与他们的姓一起用,否则不符合文化习惯,对方听到不符合习惯的称呼时往往会感到别扭。”如:Bishop Gray(格雷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Captain Simmons(西蒙船长),General Clark(克拉克将军),President Bush(布什总统)等等,Prince Charles(查尔斯亲王),Senator Smith (史密斯参议员)。 2.1.2 按长幼分、级别分
在中国,由于中国人重亲戚关系,称谓多而杂,如称自己的父辈或祖父辈的人为“叔叔“、“伯伯”、“阿姨”、“爷爷”、“奶奶”等,同时对不大相识的长辈,可叫“大叔”、“大婶”、“奶奶”、“爷爷”等,这是“晚辈称呼长辈时, 应以辈分称谓代替姓名称谓,有时也常常以“姓+行政职务”作称呼,有时为了体现对该人的重视,甚至在称呼上把副职的“副”省去,以表示敬意,如“张副局长”成了“张局长”, “林副主席”成了“林主席”等等。
在美国,人们的以核心家庭作为主要家庭结构,所以亲戚关系不密切,不往来,称谓笼统、简单。若要让人明白准确的亲戚关系,要比中国人多费不少口舌。比如:要表示“爷爷”,而非“外公”,可能会用 “My father’s father”加以解释。同时,人们不习惯以人的头衔用于称呼,对熟悉的人往往直呼其名,而对于不熟悉的人则以上文中所提到的Mr.,Mrs.,Miss, Ms.或 Pro.等来称呼。 所以,当中美两国人交流时,应注意跨文化交际中,长幼、级别称谓的差异。如:当给美国人介绍中国领导时,应以某某先生开头进行介绍,随后再介绍其职位。 2.2 问候内容比较
中国人容易就显而易见的事发表评论,所以在见面时常以 “吃了吗?”, “去哪啊”等寒暄方式作为问候的内容。对于中国人见面问是否吃饭以及见面问寒问暖的文化溯源,在杨振国(1996,(1))的研究中曾有下面的例子: “‘ 关内旱, 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 《资治通鉴贞观二年》。《孟子滕文公》也说,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妻飨而治’ , ‘要飨’也指早晚两餐。汉魏以后, 汉语中出现了新的问候语寒暄、寒温、寒暑、寒懊等。即见面问寒问暖, 表示对人的关心。如《汉武帝内传》‘ 下车登床, 帝跪拜, 向寒暄毕, 立’ 。饥饿和寒冷给人们的灾难如此之大, 所以古人专门造了许多语词来指称与其相关的概念。
在美国,人们习惯以就事论事的方式开始交谈从而打开话题,并试图找到相互之间的共同点,如: A;“It’s so crowded today,aren’t they?” B: Yes. It’s nice to meet you. Have you lived in New York long? B: I moved here four years ago from California. A:Oh, really! I’m from California, too…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交往的时候往往通过就事论事闲聊的方式逐渐打开话题,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历史环境对人们习惯问候语有这显著影响,从而使中美两国人民产生了不同的问候内容和习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3.1两者文化起源的差异
3.1.1 “天人合一”和“天人两分”思想体系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它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董仲舒的思想。中国人传统上把“天”看作自然,主张“天人合一”,亦即主张人应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必然会导致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美国人则不同,他们受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一生为赎罪而奋斗,致力于改造自然,将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认为人处在支配、征服自然的位置,解决人生问题强调个人作用。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美国人充分相信个人的能力,认为个人不必依赖群体也能战胜自然,这种“天人两分”的思想势必导致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3.1.2 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每个人不是孤立的独立个体,为了维护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例如:重义轻利,内省、自制、等级尊卑,集体主义和对群体依赖等价值观念。以群体观念为特性的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以自谦尊人、相互关切、互相体谅和以诚待人为其特征,在交际时喜欢问人私事,喜欢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因此在问候语中常常使用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这些交际语在美国人看来是涉及隐私的话题,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但根本无所谓“隐私权”可言,个人的独立意识只是一个空虚的概念。美国人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他们把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作为人生存的前提,这种价值观念培养了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体文化是个体自主、利益均衡、互不侵犯、避免冲突,而且将交际规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 3.1.3 宗教信仰的影响。
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皇权胜于神权,没有一种宗教占统治地位,总体而言,是一个非宗教的国家,因此中国礼仪没有宗教色彩。然而在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据吴爱宁(2007,(8))研究,在美国,基督教堂就多达四万多所。在西方历史上还曾多次爆发过影响深远的宗教战争,因此在继承了西方礼仪传统的美国,礼仪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女士优先礼仪受基督教文明以仰慕女性、崇拜女性为高尚情操的影响。对基督教来说,圣母玛丽亚树立了尊贵贞洁的形象,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基督教文明尊崇玛丽亚为圣母,对心爱的女性像上帝一样顶礼膜拜。
3.2 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 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 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 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 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 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 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美国人交谈时, 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 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 但是在中国人看来, 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3 求同存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善于探寻文化的互通性,发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加以现代化的阐释,达成相互间的认同,从而建立一种互补互存的和谐关系。人人都有爱和被爱的心理需求,“爱”贯穿在不同文化的观念中,是中西文化传统都可以接受的普遍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各种关系时,平等友善的理念应贯穿交际行为的全过程。对于礼仪文化中诸如此类的共性,我们应予以充分的发掘,使其成为多元文化展开交流、对话、商讨,进而达到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楚丽霞.论传统礼仪的当代价值[J].理论月刊,2008,(10) [2] 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王保华.英汉问候语比较刍议[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4]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 [5] 庄恩平.走出误区-中美交际文化差异实例分析[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6] 卢春燕.从英汉问候语差异谈语用能力的培养[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2) [7] 杨振国.汉语问候语的文化训诂[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6,(1) [8] 李中华.中华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文化书院,1987 [8] 吴爱宁.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探悉[J].理论导刊,2007,(8)
[9] 曹瑞明.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10]李田新.英汉问候语礼貌对比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1]李桔元.英汉问候语的文化语用研究[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2]杨秀英等.公关与礼仪[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
[13]苛廉等.公共关系与人体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7)
[14]李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