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 第10期 2010 年 10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2 No. 10 Oct .,2010
《伤寒论》之泻心汤初探王 宇,指导:姜树民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仲景所创之泻心汤用于治疗痞证,现在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由对脾胃系统的疾病有较好疗效,体现了仲
景“治病求本,以平为期”,“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学术思想,其首创之辛开苦降法,对后世中医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温病学派的立法用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2010) 10-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0105- 02《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著作,在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辉煌成就,其中由仲景所创立的许多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泻心汤就实为一例。1 泻心汤之用药规律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姜夏,辛开散结,温中散寒,消痞结,二为芩连,苦寒泄降,清热和胃,泄其满,三为参草枣甘温调补,补脾胃之虚以复其升降之职。1.1 小半夏汤与半夏干姜散 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组成,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支饮呕吐及寒饮呕吐,呕吐的病因多种多样,但其病机总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方中半夏辛温,涤痰化饮,降逆止呕,为治饮病要药。生姜辛散,温中降逆,消散寒饮,又能制半夏之毒,孙思邈有云:“生姜,呕家之圣药,呕为气逆不散,故用生姜以散之。”二者相合,散寒化饮,降逆止呕,被后世称为治呕之祖方。半夏干姜散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中阳虚弱,温运乏力,寒饮内停,虚寒之气上逆所致之呕逆。半夏干姜散即小半夏汤以生姜易干姜而成,干姜温阳,守而不走,与辛温之半夏相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仲景组方药少力专,使药力集中而取效迅速,并善于通过药物间的相互配伍而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也是仲景用药特点之一。1.2 大黄黄连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胃热气滞之热痞证。大[ 27 ] 赵玲,孙塘.六味地黄丸药理研究概况[ J ].山东中医杂志,1991,10 ( 2 ):59-60.[ 28 ] 姜长贵.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86例[ J ].河北中医,2000,22 ( 3 ):201.[ 29 ] 谢坚,李慈春.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80例临床观察[ J ].中国男科学杂志,2004,18 ( 3 ):36-38.[ 30 ] 常建国.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前列腺炎50例[ J ].四川中医,2003,21 ( 12 ):42-43.[ 31 ] 冯志敏.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86例[ 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 ( 3 ):131.[ 32 ] 王晓威.血府逐瘀汤加味合用抗生素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200例临床观察[ J ].中国性科学,2009,28 ( 6 ):15-17.[ 33 ] 王明浩.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 ( 1 ):52.[ 34 ] 王月芬.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82例[ J ].新中黄泻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三味苦寒药物同用,兵力集中,攻其一点,共达泻热消痞之功。这也是仲景遣方用药的一个特点,并且煎服方法特殊,用麻沸汤浸泡少顷,去滓温服,以取其气之轻扬,薄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心下热结以消痞。而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心火亢盛,迫血妄行之吐衄。主要区别在于煎服方法不同,“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是取其降火止血之功,三药相合,直折其热,使火降血止。由此可见,仲景用药之妙及方药煎服方法的重要性。附子泻心汤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而成用于治疗热痞兼阳虚之证,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之苦寒,清泻上部之邪热,附子之辛热以温经复阳固表,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大黄、黄连、黄芩三味以麻沸汤浸泡少顷取汁,附子一味另煎取汁,再将二者相合,寒热异气,生熟异性,药虽同行,但各司其职,共达消痞固表之功。1.3 半夏 生姜 甘草泻心汤 三者皆有脾胃不和、升降失司、寒热错杂、气机痞塞的病机特点,均有心下痞、呕而肠鸣、下利的症状,治法均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为主,都用芩连苦寒泄降,清中焦之热,姜夏辛温宣开,温中焦之寒,参草枣甘温补中,益脾胃之气。所不同的是,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呕逆较重,故半夏为君,和胃降逆。《金匮要略》 中也用于治疗寒热错杂之呕吐,“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饮食滞,以干嗳食臭为主,故半夏泻心汤中加生姜四两为君,减医,2008,40 ( 6 ):86-87.许锐乾.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45例[ J ] .江西中医药,2004,35 ( 263 ):36-37.胡朝晖.少腹逐瘀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80例总结[ J ].湖南中医杂志,2003,19 ( 3 ):12-13.崔彦如.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血瘀型慢性前列腺炎60例[ J ] .四川中医,2004,22 ( 10 ):45.黄建国,王敏.少腹逐瘀汤加局部按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例[ J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08,3 ( 32 ):82-83.卢伟.复元活血汤为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78例[ 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 ( 3 ):137.李占新.八正散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观察60例[ J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 ( 7 ):533.王兵.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45例[ J ].国医论坛,2004,19 ( 3 ):8.[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收稿日期:2010-04-04作者简介:王宇(1985-),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消化内科。
105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2卷
干姜二两,意在宣散水气,和胃降逆。而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重,症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安,故用半夏泻心汤增炙甘草四两为君,重在补中和胃。《金匮要略》中将炙甘草易成生甘草,用于治疗湿热化生虫毒之狐惑病。由此看出,仲景用药相反相成,他选择性效相反的药物配合运用,使药物既相互制约又能相互协同,以治疗错综复杂病性对立的病证,在配伍过程中,既应注意对立双方的均衡性,又当据病机重心所在而予适当偏重,以达到对寒热虚实等兼杂病证的治疗,且可相互制约而减轻[1]其毒副作用。这也是仲景遣方用药的重要特点之一。2 泻心汤之学术思想体现2.1 治病求本 以平为期 《内经》有云:“夫自古通3.1 对李东垣之影响 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学说”,天者,生于本,本于阴阳。”强调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平衡,即“阳平阴秘,精神乃治”。若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治病必求于本”,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仲景正是遵循这一指导思想,结合痞证的病机特点,创立了泻心汤。泻心汤原为小柴胡汤证误用攻下,致中焦阳气受损,少阳邪热乘虚内陷,而至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而成心下痞。脾胃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内经》有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故用姜夏辛温以辛开散痞气之结,芩连苦寒泻热以降胃气之逆,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调平论治,更用甘温之参草枣益气养胃健脾以护虚除痞,且防姜夏温燥之性伤脾胃之阴,苦寒芩连伤脾胃之阳,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而且取其滓再煎之法,意在使药性和合,作用协调,并行不悖,而利于和解,也是以平为期的体现。同时可以看出仲景重视正气,顾护脾胃的思想。2.2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伤寒论》16条这样论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更是《伤寒论》的主要精神,对一切疾病的辨证论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泻心汤的创立,更是将这一学术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胃热气滞之热痞,仲景应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若有表阳虚,卫外不固之恶寒汗出,即加附子,扶阳固表。对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之痞证,根据其具体症状之不同,对方药灵活加减。以心下痞、呕逆为主,应用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以干嗳食臭为主,则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减干姜二两,意在宣散水气;而对于脾胃虚弱较著者,则半夏泻心汤增炙甘草四两为君,重在补中和胃。而将炙甘草易成生甘草,重在清热解毒,用于治疗湿热化生虫毒之狐惑病。仲景通过对方药的简单化裁,创造了至今临床仍广泛应用的泻心汤,可见其医学造诣之深厚,这也正是需要我们传承下去的宝贵经验。3 泻心汤之对后世之影响他认为脾胃的生理功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脾胃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运主升,使清阳之气上滋心肺,胃主纳主降,使浊阴之气下达肝肾。只有这样,才能“清阳出上窍,浊阴处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若脾胃升降失常,就会导致疾病发生,即“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而《吴医汇讲》云“:东垣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升清降浊理论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2]体现。东垣遵循仲景“辛开苦降”之法,主张治疗脾胃病应“升脾阳,降阴火”,灵活化裁,创立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于升柴等一派辛散升脾阳药物中,佐以芩、连、石膏苦寒泻阴火,并辅以参芪草等甘温调补,顾护脾胃。中满分消丸中姜夏朴实等温阳行气,消痞散结,芩连等泻热消痞,参术苓草调补脾胃,诸药相合,共达上下分消,和调寒热,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功。3.2 对叶天士之影响 叶天士继承仲景运用辛开苦降法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有所发挥,将此法用于温热病的治疗而扩大了本法的应用范围,使之更好地适应了温热病的特点,丰富发展了温热病的治法,对后世医家组方用药产生重要影响。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强调“辛以通阳,苦以清降”,“苦与辛合,能降能通”,并认为“苦能驱热除湿,辛能开气宣浊”,并且在明・戴元礼“诸泻心方取治湿热最当”的启示下,得出“湿热非苦辛寒不解”的临床体会,从而扩大了对湿热病通治的[3]范围。湿为阴邪,热为阳邪,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湿热互结,最易阻滞中焦,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泻心汤方中,芩连清热燥湿,姜夏燥湿散寒,四者合用,辛通苦降,清热祛湿,则气机得复,诸证可解。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选用泻心汤类方用于痰热痹阻的痞证,用于湿热内结、肝风犯胃等导致的呕吐,用于湿热阻滞的反胃,用于上不能食且下不得便的关格,用于酒热郁伤与暑秽外侵的胃痛于湿热疟疾或疟疾的某一阶段,用于湿热痢疾,用于情志所伤而致肝胃不和,用于厥阴热证吐蛔,用于湿热内陷、神识如蒙,用于湿热困脾的脾瘅、湿热郁阻[4]中焦的肢厥。可见,泻心汤方应用之广。不仅如此,“久病入络”是叶天士的在总结大量临床经验过程的创见,他认为“初病湿热在经,久病瘀热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在治疗上强调以辛为治,该辛则通,使血络瘀滞得行,气机调畅,这也为中医治疗慢性疾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泻心汤方蕴含了仲景治疗疾病的基本辨证思维,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于泻心汤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参考文献[ 1 ] 娄政驰.仲景方剂之相反相成配伍规律探讨[ J ]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 ( 2 ):110.[ 2 ] 赵琰,屈会化,王庆国. 半夏泻心汤的配伍法则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 ( 4 ):6.[ 3 ] 陈志伟,翟玉祥. 叶天士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温热病[ J ] .吉林中医药,2008,28 ( 12 ):865.[ 4 ] 王文新,陈玉洁.对身心疾病认识的中西医学比较[ J ] .继续医学教育,2001,15 ( 2 ):41-44.泻心汤的创立及应用为后世医家临床辨治疾病奠定了基础,对中医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温病学派的立法用药有着深远的影响。1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