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地区明清时期的农具 口胡泽学 元末明初,由于山西遭受战乱破坏相对较轻,人口密度 较大,因此,政府曾多次在山西采取移民行动,这些行动对 当时全国及后世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 入清朝时期,农业生产在经过短暂的凋敝后渐渐复苏,这主 要与政府采取一系列的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农业措施有 关。人口的增长给粮食供应带来了压力,农民开始引种新的 作物品种(马铃薯、玉蜀黍、蕃茄等)、培育新的谷物、不 断完善农业技术,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对外开放、交流日益频繁, 栽培作物的交流、引进也逐渐多了起来。公元16世纪,山 西棉花生产和手工业纺织就有相当的基础。明万历六年(公 元1578年),官府向农民征收的棉花数额达6.125万 ,棉 布29.1万匹,在全国各司府中位列第3位。 《一弓首农言・织 事》篇中有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寿阳知县兰尚质 从陕西引进棉花,并教民纺织的记述。清初,山西棉花生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需要进一步发展,植棉区已由晋南发展到晋 中地区。玉米,原产拉丁美洲,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 传入我国,明万历年问(公元1573年一1618年)传人山西 (张思恭修、郑寅纂: ((稷山县 卷四)。由于其易种植、 产量高、用途广,很快就在山西各地传播开来。甘薯,原产 拉丁美洲,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一1618年)传人我国, 称作番薯、朱薯、玉枕薯和红山药,清乾隆二十一年从河南 传人山西。此外,相继传人山西的还有花生、马铃薯、甜 菜、烟草等,这些新品种农作物的引进,大大地繁荣了山西 地区的农业。 明清时期,山西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潜心研究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突出地表 现在《马首农 》的问世。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 山西人祁离藻将他多年积累的丰富农业科学知识,认真地加 以整理,在总结前人农业经验和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写成了 [2011.08 内容丰富的农业科学著作《马首农 》。这部著作不仅总结 了农业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也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重农思 想。“坐贾行商,不如开荒,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耕而不 劳,不如作暴。”“三变之禾,取其顾本,耦犁之法,足以 富民。”如此种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农本观念。祁 藻注 重实际调查、考证,认真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并上升为比 较系统的理论,从而保证了《马首农 的科学性。 《马首农言・农器》篇所记载的农具,种类繁多,分类明 晰。除大量的农具,如犁、耒耜(犁耙)、碌碡、耧车、镢、 锸、长铲、铁锨、铧、铺、耨、镰、钹、郦和锄等农具的形 制及功用外,还介绍了田制、农舍、灌溉、运输、纺织等机 具近百种,几乎囊括了山西地区当时所能看到的一切农业必 备用具。 怎样使用犁耙、犁耕的时机,不同作物的耕作诀窍以及 犁耕的原则等,在《马首农言・种植》篇中都有详细描述。 ((种植》篇是全书的精华,他翔实地记录了寿阳地区当时各 种农作物的特性、耕作方式以及轮作情况,其中前半部分是 祁粥藻在获得同乡张耀垣“种植诸法”的基础上,与友人冀 君乾反复考证,并求教于老农,在确认有关材料准确无误 后,才写入《种植》篇的,可见其态度之认真。除一般的 “犁之浅深有法。欲微深,则向前稍送之;欲微浅,则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