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际关系与和谐校园建设

人际关系与和谐校园建设

来源:爱go旅游网


人际关系与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高校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保证校园内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高校应充分认识人际关系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新形势下高校人际关系的新特点,探索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大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人际关系 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智力支撑和核心源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高等院校是以培养人和发展精神文明为目的的教育组织,同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相联系的人际关系,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审视、研究新形势下高校人际关系的特点,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新型人际关系,对于建设和谐校园,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人际关系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有机渠道。①在高校内部,人际关系由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与服务者四个群体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构成。其中,管理者、教师、服务者共同的教育和服务对象都指向学生。组织行为学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组织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创造团结、民主、平等、互助的良好心理氛围和工作环境,形成组织合力,构建稳定平台,创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能够促进组织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状态,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能够传递信息、互通有无,促进竞争与协作的共同进行,从而产生相互激励的作用。

高校是国家传播、引领和实践其政治纲领及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高校还是大学生读书、学习、

陶冶情操的场所,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承载的使命越来越厚重,如果没有一种能够催人奋进、能够包容各种声音、能够相互团结的和谐氛围,高校的使命将难以完成。因此,高校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不仅直接影响着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更影响着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实现、民族大业能否复兴的大局。

二、高等院校人际关系的特点

学校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培养的专门机构,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在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环境、群体规模、劳动性质、活动特点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有其特殊性。高校由于肩负使命的艰巨性及组成人员的纷繁复杂,它所蕴涵的人际关系中具有明显的特点。

1.教育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组织,它把活生生的个体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从多个方面对受教育者整体施加积极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这使其人际关系具有显著的教育性。高校教师、管理者、服务者各自的活动和相互间关系的处理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高校人际关系的教育性可以促使相应的个体注意自己的身份,约束个人的言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但是,教育者、管理者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势必会拉开彼此之间的距离,特别是教育者、管理者难以与学生建立融洽、友好、亲善的良好关系,从而影响整个校园的人际友好。

2.稳定性。在目前体制状态下,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相比较,高校是一个比较稳定的领域。一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高校教师的总体收入水平比较高,教职工收入差距不大。因此,高校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摩擦和冲突较少。二是高校从业人员的文化层次、整体素质较高,受其社会地位、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日益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人员外流情况相对较少。高校内部的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注意的是,稳定性的土壤容易滋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小集团,从而构成不利于人际关系稳定的潜在因素。

3.规范性。高校是规范性组织,它按照一系列的教育规范来组织自己的全部活动,以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来维系和规范学校里的全部人际关系。道德规范渗透在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对高校全体人员的首要要求,也成为衡量和调节高校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高校人际关系的规范性特点,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值得关注的是,如果高校管理者过多地运用规范来约束限制教师和学生的言行,而忽视人性化管理的作用,则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影响高校的和谐

与发展。

4.复杂性。脑力劳动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师的劳动多以个体的、自由的、分散的方式进行,而其劳动成果却又体现在群体的劳动成果——“人才”的培养上。因此,高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评价标准的难以确定性。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他们既追求民主自由、个性张扬,又谨小慎微、敏感脆弱,当遇到利益、价值、人际冲突的时候,经常会以较隐蔽的方式来处理,而不是把心扉打开,完全彻底地彼此沟通,知识分子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使高校人际关系微妙、隐蔽、深层而复杂。

5.多元性。现代社会提倡平等、追求个性,文化与生活都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等传统观念正日益受到强烈冲击。在新旧思想交替的转型时期,有的人追求事业成功,有的人追求生活享受,有的人不思进取、终日无所事事,有的人又过于急功近利、利益愿望大于创业愿望……在种种心态的驱使下,友情、爱情、金钱、权力、地位等都可能构成高校人际关系的价值追求。于是,顺其自然的交往、处心积虑

的谋划与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等行动和理念互相交织缠绕,高校人际关系变得多元迷离,难以把握。

三、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人际关系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优化高校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的新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共同愿景。以人为本,即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定的价值基础,是现代高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高校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师生及其发展为本,确立其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人性化管理。首先,学校管理者应该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共事氛围,使广大教师能够在一种宽容、愉悦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鼓励教师形成宽广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懂得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养成和衷共济、团结协作、乐于共处的乐观豁达的性格。其次,高校还应以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教师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教师。另外,学生是学校管理和服务的核心目标,要充分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确保学校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