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艾青的诗歌创作讲义

艾青的诗歌创作讲义

来源:爱go旅游网


艾青的诗歌创作讲义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笔名有莪伽等,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褓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虽出身地主家庭,但因“命相”不好,生下后,被父母送往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叶荷”(即大堰河)家里寄养,大堰河对艾青的疼爱甚于父母,这使他从小就感染了农民的纯朴和忧郁,与父母感情淡漠。5岁始回家,进本村蒙馆开蒙,他自幼喜爱美术,1928年初中毕业后,艾青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在院长林风眠鼓励下,于翌年赴法国留学,专攻绘画艺术,在巴黎度过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1的生活。此间他接触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和外国文学作品,受到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兰波、凡尔哈仑、波德莱尔等著名诗人的影响,学习绘画之余试验写诗。艾青于1932年初回国,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以“”的罪名被投进监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狱中正式开始诗歌创作。1933年,他写下了《大堰河──我的褓姆》这一著名诗篇,该诗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艾青因此一举成名。茅盾首先称赞此诗是“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苦”

2。该诗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与关切,以及对那个不公道世界的诅咒。从

此,“诗成了我的信念,我的鼓舞,我的世界观直率的回声”3。艾青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成为继郭沫若、徐志摩之后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透明的夜》是艾青入狱后写的第一首诗,《大堰河──我的褓姆》是他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收入诗集《大堰河》和《旷野》集中的《马槽集》内。这一阶段,是艾青从欧罗巴带回芦笛和歌唱“大堰河”的时期,是诗人的准备期也是成名期,并由此确定了一生的奋斗方向。

1 艾青∶《艾青诗选·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

2 茅盾∶《论初期白话诗》,《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3 艾青∶《母鸡为什么下鸭蛋》,《艾青谈诗》,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1

抗日战争时期,可称“向太阳”时期,是艾青创作生活的高潮阶段。诗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重大进展。计有《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等集子,还写了长诗《向太阳》和《火把》。

“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 / 带回了一支芦笛”(《芦笛》)。艾青是在西方象征派、印象派熏陶下走上诗坛的,这使他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世界现代诗歌艺术的联系;但同时他又没有忘记自己是“大堰河”的“儿子”,一开始就为这块多难的土地和贫苦的人民唱着自己深情的歌。30年代,面对着新诗创作已形成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现代主义方兴未艾的局面,艾青担负起了创造性地综合这一新诗发展的历史使命。艾青的诗歌一方面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既表现出“”时期感情炽烈,富于战斗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又具有现实主义的本色;另一方面,他又广泛地采撷世界诗艺之营养,吸收了象征主义等诗歌艺术的精华。在艾青的诗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在互相吸收、融合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使艾青的诗呈现出无比的丰富性。艾青以其独具的个性色彩和艺术成就推动了历经二十年的中国新诗的发展。

艾青不仅从事长期的文学实践,还根据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写了《诗论》及其他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的见解。

艾青认为:“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实的记录。”4艾青的诗,总是能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鲜明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土地”和“太阳”以及与此相关的意象,是艾青诗的主导意象。据统计,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艾青选集》406首诗,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诗,几乎占了26%。全面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占了10%左右,且这类

4 艾青∶《诗与时代》,《诗论》第160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

诗大篇幅的居多。象《大堰河──我的褓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吹号者》、《黎明的通知》等著名诗篇即是有代表性的例证。在频频出现的“土地”和“太阳”意象中,诗人最关心的主题得到了充分而深切的表达。“土地”类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真实而朴素的诗句,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艾青深深地“感染了农民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于土地耕殖者的忧郁又强化了艾青对土地怀有永恒的忧患感。诗集《北方》中的诗篇,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复活的土地》等,真切深沉地表现了这块古老土地的苦难和复活,以及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骆寒超认为∶“生存的至真境界是永恒的忧患,是深深潜存在他的创作心态中的”,这正显示了他由土地系列意象延伸出来的象征义。5

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褓姆》,是一首自述性的抒情诗。它发表于1934年《春光》杂志第1卷第3号。这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真正的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挽歌和颂歌。

艾青拥有自己的艺术视野。可以说,他生为“土地”深沉地歌唱,同时也终生对“太阳”热情礼赞。几十年来,艾青执着地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和生命,表现了他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他的太阳礼赞是人类不朽的向上精神的体现。那些以“太阳”为中心意象的诗歌和以“土地”为中心意象的诗歌,互相映衬,意味着现实与理想的交汇。《向太阳》是艾青写的第一首长诗,最初发表于1938年《七月》第3集第2期。全诗以“我”奔向太阳作为太阳系列意象推延的线索,所推延出来的“太阳”既是现实时代的颂赞,更是人类进取精神的象征。

5 参见骆寒超《论艾青诗的意象世界及其结构系统》,《文艺研究》(京)1992

年第1期。

3

1940年5月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火把》是《向太阳》的姊妹篇。它最初发表于《中苏文化》1940年第6卷第5期。长诗叙写的是一对女青年在某城市参加一次火炬的故事。浩浩荡荡的火把洪流,热气腾腾的群众集会,使她们对人生的认识不断走向崇高的境界,她们冲破了个人主义和多愁善感的精神藩篱,举起火把投身到集体的怀抱,跟着光明的队伍前进。诗中写火把的场面,用声、光、色等物象组成了一个个跃动着的充满活力的美的意象。那富有象征意义的光的河流、火的队伍奔腾着昂奋的激情,显示出恢宏的气魄,将艾青抗战以来创作中礼赞光明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其他诗作,如《煤的对话》、《太阳》、《吹号者》、《黎明的通知》等也都荟萃着宇宙间众多有关光明的物象,从不同侧面,显示出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艾青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杜衡曾认为,在欧罗巴的大地上,那大堰河的单纯少年开始把灵魂分开了两边……但是悲哀和忧郁对于艾青来说是很难拂去的,一方面他从农民那儿感染了忧郁,另一方面,他从欧洲带回的芦笛里就有忧郁。忧郁对于艾青是气质性的,是他的特色,他的魅力和他的力量所在。6“我耽爱着你的欧罗巴啊, / 波特莱尔和兰波的欧罗巴。”(《芦笛》)艾青曾以虔敬的语气表达对波德莱尔与兰波的“耽爱”。作为象征主义先驱的波德莱尔,对20世纪的中国现代诗坛影响颇广。艾青和波德莱尔在性格和生活经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两人生性忧郁,都无法从家庭得到温暖,刚步入青春年华就开始飘泊。忧郁的情绪、叛逆的心理成了东西方两位诗人心灵的契合点。艾青的诗中一再回荡着忧郁的调子,不仅《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诗郁积着深深的忧伤,甚至在歌颂光明的诗如《向太阳》等作品 中,也总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尽管艾青从波德莱尔诗中找到了某种心灵的回响,但由于东西方殊异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表层情绪的相似并不能说明两位诗人精神内涵的完全吻合。对于艾青来说,“农民的忧郁”、“流浪汉的心态”是

6 参见杜衡《读〈大堰河〉》,《新诗》第1

卷第6期,1937年3月10日出版。

4

他情感世界的主要特征。他的忧郁不是波德莱尔式的空虚和对现代资本社会的绝望,“他的忧郁里包含着悲哀、包含着愤怒、也包含着希望;他的忧郁是充满了生活实感的严肃痛苦,

7他是一颗坚强有力的心灵的震动,是和战斗的愤怒掺和在一起的更深沉的情绪力的升华。”

的忧郁悲怆的诗情总是无一例外地将人引向一种庄严、崇高的境界,含蕴着振奋人心、摧人奋发的巨大力量。这在《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等诗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因此,艾青诗的忧郁之情和崇高之美,既是对民族悲剧性境遇的反映,又是它的升华和超越。

艾青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即感觉、情绪、想象和思想(理性)的综合。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总是和新鲜的诗美结合在一起。艾青是从绘画转向写诗的,他的创作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感知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基本方式∶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感觉印象,并将之清新而明晰地再现为视觉形象。艾青的意象是他的主观感情与客观形象的一种契合。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显然诗人不仅仅是在写自然景观,它包含着诗人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引发人们由“雪落”想到“寒冷”,进而想到这是被侵犯者占领的中国国土,想到我们民族的命运。诗人以此为主体意象,不断地穿插进“带着皮帽、冒着大雪”的农夫、蓬发垢面的少妇、蜷伏着的年老的母亲……使诗的形象更加丰富,从而使这首诗成为沦陷的国土、被奴役的时代的绝妙写照。

又由于在审美方式上艾青深受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一方面他善于准确恰当地捕捉意象,并赋予意象以象征意义。艾青说过∶“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8另一方面,他非常注重声音和色彩的融合,通过二者的融合来构筑新奇的意象,以达到诗的特有情境。他曾说∶“一首诗里面……没有色调,没有光采,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 ”9他善于用色彩的渲染以至构图线条的安排来增加形象

7 范伯群、朱栋霖∶《18─1949

中外文学比较史》,下卷第107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 艾青∶《诗论》第20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 9 艾青∶《诗论》第19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

5

的鲜明性。“Orange─ / 象拉丁女的眼瞳子般无底的 / 热带的海的蓝色 / 那上面撩起了 / 听不清的歌唱 / 异国人的Melancholic。”(《ORANGE》)这种由色彩和声音组合的世界,给人的感觉确是奇特又美妙。还有象《手推车》一诗,也是诗人将景、情、光、色、图乃至音响统一得较完美的例子。

艾青诗歌在散文化的自由奔放和诗歌艺术所必需的规范约束之间保持平衡,将绘画的光彩和音乐的律动融汇到诗歌这种高度精微的语言艺术中。艾青的诗具有散文美,他所追求的是“努力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10为了形象表现的自由,他的诗鲜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印痕;他的许多诗不押韵,而是让感情自由地流泻,通过内在的激情来感染读者。但他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运动中的均衡,使奔放与约束显得非常协调。如《大堰河──我的褓姆》,诗节、诗行长短不拘,全诗也不押韵,但递进排比的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又使全诗于自由奔放中见和谐统一。这一切都丰富了现代诗歌艺术,自由体诗在艾青手中成熟起来。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艾青的诗一方面保持并发展了现实主义流派“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克服摒

11的弱点,弃了其“幼稚的叫喊”另一方面又吸收了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的精华,

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整合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从而使自由体诗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

10 艾青∶《艾青选集·自序》,开明书店195711 艾青∶《北方·序》,《艾青选集》第3

年版。

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