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开学工作会议演说稿词

来源:爱go旅游网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叫涂云新,是一名来自武汉大学法学院20xx级的博士研究生,我的学习和主攻方向是比较宪法和国际人权法学。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开学典礼,与大家一起分享一段我在珞珈山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在母校向大家开启一扇新的校门之际,我要特别地祝贺各位在座的同学正式成为珞珈山上的王牌军——武汉大学法学院的新主人,同时,教师节马上就要到了,让我们衷心地祝福法学院的老师和教职员工教师节快乐!让我们真挚地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各位同学、各位学友,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法律人的双重使命。请允许我从一个关于课堂的故事讲起[3] 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简陋的教室里教授过三千弟子,同时,我们也知道孔子还是一名司寇,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法官。孔子所教授的内容包括公平和正义,那个时候的课堂似乎是这样一种情景:学生跪着听,老师躺着讲。八百年前的宋代,在鹅湖书院里发生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学术辩论,中国最顶尖的学者朱熹和陆九渊率领几百文人围绕理学和心学激烈辩论了三天三夜。那个时候的课堂是这样的:老师坐着讲,学生站着听。曾几何时,在中国的课堂里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形,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当然在法学院的课堂也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站着讲,学生趴着听。但,我想象在未来的课堂里,应该是这样的——老师坐着讲,学生跪着听。这是一个关于课堂的有趣故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带着对知识的敬畏和渴望来到了学校,而老师正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基于对正义知识的追求来到了以研究法律和法律现象为核心的法学院,这就是我们从今天开始即将要做的。

  卡尔·马克思曾说过:“……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山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4] 是的,我们都渴望成功,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通往成功的路是艰辛的。如何才能达到我们的成功的梦想呢?我想四百多年前英国的科学巨匠艾萨克·牛顿告诉了我们一个精彩的答案:“我缘何能够比众人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5] 是的,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有希望到达那个光辉的顶点。

  此时此刻,我的记忆拉回到了十年前我即将沉重的背着行李赶到法学院的情景,临别时,父亲对我说:“儿子,爸爸已经老了,就像一块快燃烧完的煤炭,以后的路就要靠你自己走了。” 我含着泪水理解着父亲的话,父亲即使在这样叮嘱我的时候,都在用他的余热来温暖我的前程。然而,理解的过程是漫长的,我至今都不敢相信需要十年甚至是一辈子来理解那个朴素的道理。我也想到了我在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两位长者——韩德培先生和马克昌先生,今天,我们不正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一步步成长的吗? 我甚至想得更远——王世杰、周鲠生、梅如傲、姚梅镇、何华辉、杨鸿年……

  法学院有着许多悠久和值得骄傲的传统,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传统就是它对正义学问持之以恒的卓越追求。试着想想,从这个法学院走出了多少位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家以及那些在各行各业做出贡献的平凡工作者?其实他们都曾经或者正在给我们提供一个个坚实的肩膀。正是因为他们曾经的梦想也是我们今天的梦想,所以我们有义务去圆那个梦,我们更有责任去延续那个厚重的传统。

  从本科一年级新生一路走到今天,我曾经遇到过无数的困难——物质的匮乏、学习的失败、生活的挫折,甚至时常有对现实和体制的抱怨。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自己的学习困境、面对社会正义的丢失,我们如果只有抱怨,那么我们绝对不能到达我们一开始就设定的光辉顶点。也许我们太忙于救人,疏于思想,我们时常忘记了法律人还需要反求诸己,正如大家常常所听到的一句话——“你怎样,你的中国就怎样。”我也开始慢慢地懂得,作为一名法律人,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都背负着双重使命:一个是人生使命,一个是文化使命。第一个使命要求我们赎己,我们需要反求诸己、不断去磨练我们的意志,在一天一天踏踏实实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重新塑造我们的人生。第二个使命要求我们救人,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法意识、法理念、法方法、法文化,通过学法、用法、研法、守法去实现法的精神。我们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正义如江河滔滔[6] 20xx年当我站在海牙国际法院进行模拟辩论之后,法官的一席话让我深深感动,法官说: “The notion of Justice is actually at the heart of everybody, and that’s why if you go to the street or the countryside, you ask a person what justice is, he or she will probably give you a very similar answer.”“正立的理念无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走到街边或者乡村去问一个人,何为正义的时候,他或她都极有可能给你一个十分相似的答案。”我知道,我们都有一个梦想,我们梦想有一天公平和正义的流水能够淌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使命。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只关心个人的学习、工作、待遇、官职和前途,我承认这些都是必须的,但铁一般的事实却告诉我们,当法律人的文化使命命悬一线的时候,当正义不能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的时候,任何一个人的独善其身根本就得不到保障。当今天手握公权力的审判者恣意妄为的时候,谁能保障明天他不会伦为阶下囚呢?在这种情况下,谁能逃脱,怎么逃脱?不言而喻,法治是中国人人身安全和个人福利的唯一出路。我们的人生使命和文化使命是贯通的,《论语·为政》中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十五岁到三十岁,由三十岁至七十岁,中国人传统的生命轨迹的每一个阶段都被赋予了一种使命,只有完成这个使命生命所添附的意义世界才是完整的。如果将这种观点运用于中国的法治事业,一九八二年宪法颁布后三十年的法治历程已经昭示我们:中国的法治终将告别“十有五而志于学”的阶段,法治应该走向“三十而立”全面实行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法治无疑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

  同学们,你们想改变自己吗?你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吗?你们想改变当事人的处境吗?你们想改变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吗?来吧,到这里来,到武汉大学法学院来!

  最后,我想说:请不要辜负了我们所在的这个伟大的时代!

  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