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舞的相关成语是:扁担没扎,两头打塌、轮扁斫轮、担雪塞井。
扁担舞的拼音是:biǎn dàn wǔ。注音是:ㄅ一ㄢˇㄉㄢˋㄨˇ。结构是:扁(半包围结构)担(左右结构)舞(上下结构)。
扁担舞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扁担舞详细内容】
1.壮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流行于广西一带。舞者多为双数,四人至二十人不等,演时舞者围在长凳或木槽旁,各持扁担的一头,有节奏地敲击着长凳或木槽,使其发出响亮的声音,并边歌边舞。主要表现生产劳动过程及祝贺丰收的愉快心情。扁担舞[biǎndànwǔ]⒈壮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流行于广西一带。舞者多为双数,四人至二十人不等,演时舞者围在长凳或木槽旁,各持扁担的一头,有节奏地敲击着长凳或木槽,使其发出响亮的声音,并边歌边舞。主要表现生产劳动过程及祝贺丰收的愉快心情。
二、基础解释
壮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流行于广西一带。舞者多为双数,四人至二十人不等,演时舞者围在长凳或木槽旁,各持扁担的一头,有节奏地敲击着长凳或木槽,使其发出响亮的声音,并边歌边舞。主要表现生产劳动过程及祝贺丰收的愉快心情。
三、网络解释
扁担舞壮族的“扁担舞”源于舂米的劳动生活,是从“舂米舞”而发展为用扁担敲打板凳的形式,人们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的敲打中,表演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扁担舞最初是用一块木板,盖在舂米槽上用扁担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动,于是慢慢改为用长条凳。马山壮族打扁担曾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获一等奖,今年也到了上海世博会表演。
四、综合释义
壮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流行于广西一带。舞者多为双数,四人至二十人不等,演时舞者围在长凳或木槽旁,各持扁担的一头,有节奏地敲击着长凳或木槽,使其发出响亮的声音,并边歌边舞。主要表现生产劳动过程及祝贺丰收的愉快心情。《中国民间故事选·犁耙牛》:“这天夜里,塔加把犁耙牛带到坪子上……人们围着它,唱着甜甜的山歌,跳着愉快的扁担舞,好热闹呵!”扁担舞[biǎndànwǔ]舞名。壮族传统民间自娱性舞蹈。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县等壮族聚居的地区。源于生活中的舂米劳动。壮语音译为打虏烈或谷榔,意为:舂米。每当赶集日或过节、喜庆之日,不分男女老少都喜爱双手持扁担中部,以扁担的两端边即兴对打或击打双方之间的木板凳边作舞;或一圈人边击打中央放置的舂米木桶边作舞。常见的一般形式为双人对打,但也有特意编排了各种花样与队形由四人、多人(须偶数)对打作舞的套路。该舞既可作为娱乐游戏,又可为夹带武术动作的观赏性舞蹈节目。舞蹈动作可快可慢,相互击打的音响可强可弱,完全由对打者控制。舞蹈内容一般表现为:〈插秧〉、〈车水〉、〈收获〉、〈打谷〉、〈舂米〉等种植水稻农耕的全过程。整个舞蹈气氛热烈、欢快,动作刚劲、果断。作为观赏节目演出时有铃板伴奏。
五、关于扁担舞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