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哪些?

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哪些?

来源:爱go旅游网

法律分析:一、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哪些

违法犯罪行为包括下列形式的行为:

1.作为型犯罪行为。作为是指表现为一定的身体动作的作为。作为是通常意义上的行为,论及行为时,首先指的就是作为。

2.不作为型犯罪行为。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

3.持有型犯罪行为。持有是指对于某些法律所禁止的物品之间存在支配关系的状态。

二、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任何犯罪构成都包括四个方面的要件为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四要件说是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模式。

1、犯罪客体要件。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并且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犯罪客观要件。

犯罪客体要件是指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而构成犯罪所必须的客观事实特征。

犯罪客观要件包括:行为、行为对象、行为所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

犯罪行为对象是指危害行为所作用的、体现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物与人。

危害结果是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性,危害结果反映行为的侵害性。危害结果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是行为人承担刑法责任的客观基础。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是指法律有特别规定,作为构成犯罪不可缺少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3、犯罪主体要件。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或单位。

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

4、犯罪主观要件。

犯罪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主体对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犯罪的故意、过失、目的。

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