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驾驶逃逸的判定是:
1、明知发生事故,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
2、当事人认为没有事故责任,驶离事故现场;
3、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
4、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5、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留下假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
6、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7、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事故,但有证据;
8、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留下假信息逃离。交通肇事的构成条件有: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
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机关报案的行为。发生交通肇事往往都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而此时根据造成的损害情况严重程度不同,肇事者对事故承担的责任不同,才能确定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所以,并非只要发生了交通肇事的,就一定以交通肇事罪来论处,必须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加以分析,之后才能定罪处罚。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