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检验验证规范
NJSC/GL11-2014
日期:20__年3月31日
南京____有限公司
一、目的
对来自于外部的物料、内部加工的部品以及总成后的模具按要求进行检验,以确保投入使用的物料、部品和模具满足预期的要求。
二、范围
适用于所有组成模具的部品及模具,包括采购的物料、委外和内部加工的部品、以及电极类间接用的部品。
三、定义
3.1来料检验:采购的物料、外购件和委外加工部品的检验。
3.2过程检验:内部加工的模具零部件、电极类部品等的半成品和成
品检验。
3.3最终检验:
3.3.1模具零部件的成品最终检验,包括零部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
差、光洁度的检验。
3.3.2模具总成后的检验,包括模具外观、可成形性、成形产品等的
四、职责
4.1技术部负责相关检验要求数据的提供。
4.2质量部负责对物料、部品以及模具实施来料检验、过程检验和最
终检验。
4.3采购部对采购物资质量负责,并配合质量部做好来料检验工作。
4.4生产部协助做好过程检验,并确保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物资
不投入使用。
五、检验验证流程
5.1来料检验
5.1.1作业流程图
5.1.2作业流程
5.1.2.1仓管员在接收到外来的物料时,对物料种类、供应商、数
量等信息进行确认,确认无误后将物料存放在暂放区域,并以“待检品”予以标识同时通知质检。
5.1.2.2质量部接到报检信息后在二个工作日内对物料名称、规格、
供应商、包装、标识等与相应的采购文件进行核对,无误后进行抽样或全数检查,并将检验结果填入《进货检验记录》。如遇到特殊情况,生产急需使用物料,质量部应在半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查工作。
5.1.2.3检验合格的物料贴上“合格”标签,仓管人员办理入库手续。
5.1.2.4检验不合格的物料,填写《不合格品处置单》,质量部会同
技术部相关人员进行检讨,可接受的以“特别采用”进行标识,无法采用的贴上“不合格”标签并予以隔离。
5.1.2.5项目部将不合格物料的信息反馈给供应商,无法采用的物品
予以退回。
5.1.2.6如特别采用的物料要修整的,修整后须检验合格方能投入使用。
5.2过程检验
5.2.1作业流程图
5.2.2作业流程
5.2.2.1各工序作业者完工后按图纸或工艺卡质量要求进行自检;若
自检不合格则重新返工,本工序无法返工的按不合格处理。
5.2.2.2质量部接到报检信息后进行全数检查,并将检验结果填入
《零件卡片(检验)记录》。
5.2.2.3检验合格的零/部件以“合格”进行标识,检验员签字、盖
章后,移交下一道工序。
5.2.2.4检验不合格的零/部件,质量部会同技术部相关人员进行检
讨,可接受的以“特别采用”进行标识,无法采用的贴上“不合格”标签并予以隔离。
5.2.2.5对于不合格项质量部开《不合格品处置单》,有重大质量事
故质量部开《质量事故处理报告》。相关部门对问题点分析、纠正和预防,同时对预防措施进行确认。
5.2.2.6特别采用的部品对其它工序有影响的,技术部需立即办理相
关文件更改手续并及时通知相关方;要修整的部品,修整后须检验合格方能投入使用。
5.3最终检验
5.3.1作业流程图
5.3.1.1模具零部件的成品最终检验作业流程图
5.3.1.2模具总成后的检验作业流程图
5.3.2作业流程
5.3.2.1模具零部件制造完成后,质检人员对所有零部件做最终成
品检验。零部件都检验合格后,装配钳工人员担当对各部件进行组装、复合,实配合格后再进行总装实配复模,并确认各部件功能运作正常,不符合要求的及时修正。装配钳工负责将装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于《钳工装配表》,并及时与技术部沟通。
5.3.2.2总装实配后装配钳工按《模具组装质量检查表》相关内容
进行检验。自检完成后,将《模具组装质量检查表》交质量部主管报检,由质量部主管召集技术部主管、分管工艺员、钳工组组长、装配钳工,对模具进行试模前的检查。检查合格,检查人员在《模具组装质量检查表》上签字,质量部负责保存《模具组装质量检查表》,并通知生产部安排试模。试模工作由分管工艺员负责、试模员参加、检验员配合。试模过程中,试模人员须按规定及时填写《试模单》。
5.3.2.3试模后,质量部对产品进行检测并及时将试模样件的检测报
告发给相关人员。技术部负责对质量部提供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定,对不符合图纸要求或试作中的问题点以及要求设计更改、模具调整的内容向生产部提出修正。
5.3.2.4模具验证合格,由分管工艺员在《试模单》上填写模具验证
结论,经分管工艺员、试模员、技术部主管签字,交质量部主管签批后,方可交付。
六、检验和试验
6.1取样
同一规格的外购件(五金件、标准件)按每批3~5件抽取样本或由质检担当确定,小于5件的批次进行全检,有公差标准的关键尺寸在现有资源可以测量的情况下要全部测量。对原材料、所有自制零部件及外协制作零部件全检。
6.2检验要求
6.2.1质检人员抽取样本后,先分别对外观、尺寸进行判定。
6.2.2外观检查环境要求:采用常态照明,待测量物品测量面与检验
人员肉眼距离25~35cm,观察角度要求垂直于待测量物品被测面的45角,观察时间为105秒。
6.2.3监视和测量装置要求:卡尺精度等级不低于0.02mm,千分尺
精度等级不低于0.01mm,标准规精度等级不低于0.01mm,其它或自制的检具等装置要满足相关的工艺、检验文件或工程图纸上的
测量要求。
6.2.4圆形零件的外径检查:公差要求在0.05以下的,测量工具
为:游标卡尺;公差要求在0.05以上的,测量工具为千分尺或数显卡尺;
6.2.5内孔检查:圆形内孔的检查量具为:公差在0.05以下的用游
标卡尺检查;公差在0.05以上的用内径千分尺、内径表或数显卡尺。方孔的检查量具为:公差在0.05以下的用游标卡尺检查;公差在0.03以上的用千分尺、数显卡尺或塞规检查。
6.2.6方形零件的外形检查:公差要求在0.05以下的用游标卡尺检
查;公差在0.05以上的用千分尺或数显卡尺检查。
6.2.7成品模具的检查:外观无划痕、无碰伤、无癍点;上、下模合
模顺畅、无干涉;落料冲孔模必须经过切纸检验后间隙均匀;符合上述要求的则视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6.2.8判定:
6.2.8.1检查结果误差在允许的公差范围内,则判为合格;
6.2.8.2检查结果误差超出公差允许的范围(不含允许公差的上限或
下限),则判定为不合格。
6.2.8.3客户有具体要求的按客户的要求进行检查。
6.3检验内容
6.3.1五金类(螺丝、弹簧等)
6.3.2模具零/部件类(含毛坯和成品及委外加工的零/部件)
6.3.3原材料入厂
6.3.4零/部件热处理后入厂
6.3.5模具装配检验
6.3.5.1试装模具,修配销孔,检查零件的基本尺寸,外形是否与图
纸一致,是否有干涉或不合理的结构。
6.3.5.2模板处理,表面突起部位要修平,避免磕碰,划伤模板。
6.3.5.3所有零件在安装前要进行消磁处理,检验标准,用0.02mm
塞尺靠近不吸。
6.3.5.4选择螺丝。零件的旋合长度应达到螺钉外径的1.5-2倍。在
装配时,同一个工装或项目所用的同一规格螺钉应一致,同一件上螺丝长短应一致。
6.3.5.5选择销子。销子深入工件的长度应为销子直径的2倍左右
对于淬火件,渗氮件来说,应用手压入或者用铜棒轻轻敲入即可,不可大力的砸入;对于软料来说,应用小锤敲入即可。当两连接件的销孔都是通孔时,要控制销子松紧,防止销子脱落。
6.3.5.6弹簧装配时,应了解弹簧的压缩量,压缩量必须大于滑块的
工作行程,且有安全间隙。
6.3.5.7所有应接触表面之间都无间隙,装完后检测。
6.3.5.8配合面采用红X涂色法检测。在检测面上涂较薄的红X,被
测面不动,转动相配合的零(部)件一圈,观察红X研合研合情况,红X被均匀抹去程度大于70%,则配合良好。
6.3.5.9锥面配合间隙检测。将锥度相同的外锥与内锥按使用状态闭
合,推紧上下零件使之完全结合,先轻轻推动锥度配合部,再旋转一周;推动无间隙且能较轻松转动,则锥度配合间隙符合要求。
6.3.5.10所有件按图纸装配,如有缺件,及时补做。
6.3.5.11填写记录《钳工装配表》与《模具组装质量检查表》。
6.3.6试模检验
6.3.6.1上冲床或液压机前必须确定模具已经试过安全性,无任何干涉,成型及刃口间隙无误。对于冲孔类模具尽量安装在冲床上工作。
6.3.6.2了解模具的闭合高度,机床的闭合高度。首先要了解所要使用机床的闭合高度。上模具前应了解模具的闭合高度,如果超过机床的闭合高度上限就不能装在这台冲床上,否则就会损坏模具或冲床;如果模具的闭合高度低于机床的闭合高度下限,就要准备合适的垫铁,并保证垫铁等高。
6.3.6.2冲床闭合高度的调整方法。模具上冲床前,应先走一个空行
程(检验是否合适),将滑块运动到最低点(是否运动到最低点,看滑块上方的显示器)然后用米尺测量冲床的最低闭合高度是否大于模具的闭合高度。例如如果显示器的值为260mm而模具高度
为300mm,就应该将冲床上的滑块调整按钮拨到“上升”位置,将滑块高度调到大于模具的闭合高度320以上。确定无误后在装模具。模具上冲床后在通过几次周期运动来微调。(不准磨具弹簧压缩状态时微调闭合高度)。
6.3.6.3模具放在冲床上,双手点动,使滑块慢慢下落,直到与模具
上模板接触,然后用压板将模具固定。
6.3.6.4将模具固定好,空合模1-2次,如果零件没有干涉,在放入
料进行合模。如果料切不断,需要将--闭合高度调低一些,直到能够切断。带限位柱的模具调整闭合高度时,在保证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不管理论闭合高度是多少,必须以上下两限位柱不接触为准,最好先留0.5mm左右的间隙,在进行微调,注意限位柱不能承受力。否则容易损坏模具或冲床。如上压力机的模具,要知道其能成受的最大压力,使用大吨位压力机时一定要调整系统压力后再用,防止损坏磨具。模具放在压力机或冲床上,要知道模具压力的中心在哪(主要取决于弹簧的分布,材料成型过程的受力情况,及限位柱的分布),要放在机床的压力中心上。
6.3.6.5调试原则
6.3.6.5.1凸凹模间隙调整方法。透光法,塞尺法,压铅丝,精修时
用压料研点法。
6.3.6.5.2每道序都应留有样件,好有对比,看看修整的位置是否有
效果,也便于弄清楚是哪道工序产生的。
6.3.6.5.3每次送样件,必须留样。
6.3.6.5.3相关人员及时填写《试模单》。
6.3.7缺陷等级
6.3.7.1重要:性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会导致模具不能成形或最终
成形品达不到要求。
6.3.7.2一般:不满足规定的要求但不影响性能的。
6.3.8不合格品判定
6.3.8.1所有原材料、五金件、本厂加工的零部件、外协加工及热处理的零部件的存在重要缺陷的都判定为不合格品。
6.3.8.2试模出来的样品尺寸达不到要求,判定为模具不合格,需要进行调试。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