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阶段总结报告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和,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培养目标,实现为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手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课程改革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高等职教的教育目标就是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随着生产力与经济水平的提高,要求未来社会的劳动者具备较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进行改革,完成从单一操作型向复合操作型、从操作型向智能型、从就业型向创业型、从终结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总之,只有切实有效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运行。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1.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立足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按照知识技能培养的要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重新分配学时,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比例,制订出切合实际、反映岗位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的教学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首先根据市场和行业的需求,制定工程监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努力将市场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融入到教学的方案中去。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应岗位技能培养与考核纳入教学计划,坚持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围绕专业拓展的需要,增设适量的技能训练的实训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再次,改变课程结构,突破以往高职教育中一贯采用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发展。
2.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教材与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用技能训练相对不足。不少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仍然是过时的,甚至是已被淘汰的技术内容。有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少,不能充分培1
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必须改变课程内容陈旧、重复分割的状况,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增加学科前沿性、综合性、交叉性课程,处理好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强调“新、精”,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压缩理论课授课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而且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沿袭“满堂灌”的旧方式,而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及锻炼的机会。对于一些实践教学主要采用在施工现场、实训中心、专业教室对照实物实行现场实践教学,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高职的教学方法与普通高教的教学方法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有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等是基本相同的。但从高职的培养目标,以及其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实践性与参与性的教学宗旨出发,其教学方法又应有所不同。高职专业课要多运用行为导向法,行为导向教学法,通常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教与学活动。它的最核心意图是对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的情境。尤其是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和实践,来培养符合未来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行为教学法通常由下列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组成:(1)项目教学法。(2)模拟法。(3)表演法。(4)案例法。(5)角色扮演法。这些方法都有别于偏重理论教学的方法,高职领域应推广运用。
4.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实践能力培训。比如:按照课程的能力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有关教师到对口专业岗位上进行业务实践和能力锻炼;以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
5.增加设备投入,保证教学质量
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按照足够、配套、先进的原则更新和充实实验实习设备,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以此确保本次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课程改革的组织
为了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负责学校课程改革的策划、课改过程的监督、课改成果的鉴定等,我系也成立了由系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本专业课程改革的所有具体工作,工作组由一名组长及若干名成员组成,实行学校统一领导,课改专人负责2
企业技术人员来自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施工企业一线,在路桥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职工作,熟悉市政行业生产、管理等过程,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有责任心,理解力强;善于倾听,有合作精神;能在规定时间内投入课改工作。
四、课程改革的方法
五、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1.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完成调研报告
我专业于20__年下半年对苏南XX的市政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岗位等情况进行了翔实的人才需求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通过人才需求调研我们找到了以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如: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动手操作能力仍不能满足需要,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吃苦耐劳等精神等。对于我们课程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变课程标准,转换培养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工作任务分析,形成课程结构
20__年1月我们召集了常州地区的市政行业专家,通过头脑风暴法的操作流程,对人才培养的工作任务进行了仔细的探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专业教研室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3.编写课程标准,对核心课程标准进行专家论证
20__年1月到20__年5月我专业教研室认真编写了新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着3
力体现了“三以一化”的原则,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诠释。
20__年5月中旬,我专业教研室邀请行业和教学专家召开了核心课程标准专家论证会,对《识读市政施》、《道路工程综合》、《桥梁工程施工》三门项目课程标准进行论证。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课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具有积极的建议。
4.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完善、调整
在20__年全年,我们专业教研室始终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完善、调整,定期召开教研室专题研究,滚动开发、修改。
20__年初,学校组织了专题研讨,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试用稿。
20__年至今编制了市政工程技术“4.5+0.5”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试用稿。
5.课题研究
20__年11月我专业教研室申报了《市政工程技术(高职)专业道路工程课程重构与实践》的市级课题。
作为市政工程技术(高职)专业的课程改革支撑课题研究,我课题组在20__年12月到20__年1月进行了详实的调研工作,通过向企业专家咨询,进行问卷调查,我们掌握了企业对本学习领域的要求,并撰写了调研报告。
到20__年2月,我课题组完成了《道路工程综合项目实训》课程标准的项目化重新构建。20__年4月,我课题组邀请市政行业的专家,对本课程标准进行了论证工作,本课程标准得到了企业专家的认可。
20__年5月到6月,我课题组顾虓老师将这门课程应用于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20__年级,进行了实践性教学。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课题组完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集中安排6周,分4个项目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导者,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在工作小组的氛围中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使学生的专项技能有长足的提高。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很好,某些利用暑期时间进行实践的学生反映本学习领域的技能已经能适应施工现场的工作要求。
20__年8月,我课题组利用暑假时间,针对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一次修改工作。这次研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课程标准,使课标在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
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课题组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滚动开发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方案和单元设计方案。20__年9月――10月,课题组顾X老师赴德国学习职教理论。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对课题的后期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理论层面也上升了一个高度。截止课题结题,课题组完成了基于行为导向的《道路工程综合实践》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针对本课题研究运作了2篇论文:《高职市政工程专业道路工程项目课程建构与实践》和基于行动导向的《道路工程综合实践》课程构建。目前论文已经刊登在《职业技术教育》20__年第17期和《建设职业教育》20__年第12期。
为切实评价本课程在课题研究指导下的实施效果,为了体现在岗学生和在校学生对本课程的综合评价情况,我课题组分别对2005级(毕业生)和2006级(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形成《道路工程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评价报告一份。通过评价反馈,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组织合理,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毕业生高度评价了该课程,认为该课程培养的技能对后续的实习和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0__年3月,我课题组汇总课题研究的成果,编写了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程改革的展望
1.注重课程的实施
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虽然已经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但这些教学文件依然停留在纸面,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怎么样,怎么进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究竟有多大帮助这些问题都逐渐呈现在教学工作的实施者——专业教师面前。如果不解决,必然出现课改归课改,教学归教学这种理论、实践脱节的问题,课程改革最终沦为空壳。因此既要注重课程的开发,又要强调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方案研究。我认为这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2.校本教材的建设
由于市政工程专业是一个小众专业,校本课程的建设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我们要在今后的数年内对主干专业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和工作页的编制,并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以使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更适合教学的要求。
3.校内外的实训基础设施建设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极大地提升和优化校内外的实训基础设施。从目前的情况来5
看,实训场地、设施严重拖慢了课改的步伐,甚至使得一些课程实施困难,或流于形式。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狠抓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投入,学校经验,为课改的实施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4.对绿色建筑,BIM,低冲击开发等市政行业最前沿理念、技术的贯彻
在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过程中,我专业始终坚持贯彻最先进、最前沿的专业理论,并付诸教学方案的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市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了绿色建筑,BIM,低冲击开发,以及其他“四新”技术和理念,开发了绿色建筑概论、园林绿化工程概论等课程。庞组织成立了建校BIM协会,顾X老师组织成立了建校园艺种植协会。每学期教师开设的讲座也着重体现建筑行业的新技术,对学生拓展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市政工程教研室
20__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