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蔗糖产业的情况报告

蔗糖产业的情况报告

来源:爱go旅游网

蔗糖产业的情况报告

市蔗糖产业发展情况

一、糖业产业情况

(一)蔗糖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我市是全国第三大甘蔗种植区,甘蔗种植面积、原料蔗产量和蔗糖总产量均占全国10%以上。全市制糖企业22家,其中龙头企业6家;蔗糖产业链下游企业共18家,蔗糖综合利用率超过80%,产品20多种。目前,我市已形成优质高效甘蔗种植、新型制糖、食糖精深加工、制糖副产物综合利用、蔗糖物流和蔗渣制浆造纸等产业集群,并且带动着造纸、酒精、化肥、机械、包装、食品、饮料、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商贸、金融、信息等多种产业、行业的发展。

(二)蔗糖产业对民生和财政贡献大。目前,我市蔗糖产业涉及农民350多万,种蔗收入是甘蔗主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农民的生活不同程度地挂靠在“一条蔗”的产业链上,同时蔗糖生产企业解决了近6万人的就业问题,大大缓解了我市就业压力,20__年蔗农人均产蔗收入2000元,占蔗农人均收入1/3以上。20__年,整个蔗糖产业链所缴纳的税费,占地方财政收入12%左右,蔗糖产业已成为我市财政增长的重要产业。

(三)蔗糖产业极具创新升级潜力。一是产业发展前景喜人,经营者有信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持续、快速、刚性增长,年人均食糖消费量已经超过10公斤,食糖消费形成年增6.2%的长期增长趋势,20__年我国食糖消费将接近2000万吨,而目前全国产糖量1

仅为1100万吨,市场前景广阔。二是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糖业经营有效益。我市蔗糖生产设备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糖蜜酵母深加工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三是产业开发尚未到位,创新发展有空间。我市目前除少数大型企业外,甘蔗渣平均利用率还不及30%,糖蜜的利用率虽然达到90%,但仅有几个品种。从整体上看,我市糖业产品技术附加值仍然偏低,蔗糖产业横向与纵深发展空间大,技术创新有舞台,如用糖蜜制造高等级酒品和饮料、开发和生产抗氧化剂、用蔗糖精深加工各种高附加值产品、从滤泥提取蔗蜡和各种高档产品等。

二、创新驱动,助糖业产业发展

目前我市拥有与蔗糖产业技术开发相关的高校和部属研究机构6家、省属研究机构1家、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市县级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16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1个和政产学研金联席会议机构1个。拥有一批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研发设备和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支实力强大的专业技术队伍。

(一)科技立项情况。近5年来,市科技局以项目为抓手,对糖业企业和研究所的重点研究项目进行立项支持,立项项目8个,资助经费99.4万元。其中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甘蔗研究中心承担的现代机械化甘蔗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强宿根性高产高糖高抗甘蔗新品种选育,蔗糖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早熟、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引进繁育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市特色农海产品种养与深加工广东农业科技园区项目等6个项目,公司承担的以原糖加工生产优级绵白糖技术创新项目,2

甘蔗抗虫高产高糖良种良法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等2个项目。

(二)科技成果及转化情况。经过多年实施,取得多项科技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甘蔗糖业研究所甘蔗研究中心取得与甘蔗相关的科技成果5项,其中新品种3个和2个新品种对应栽培技术,该成果已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推广应用。如粤糖03-393及其配套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2011-20__年广西、云南、广东三省(区)三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709,785亩,其中市累计推广539,325亩,新增农业总产值23,332.01万元,新增工业总产值70,395.16万元,新增税收9,855.32万元,工、农、利税合计增收103,582.49万元;早熟、高糖、丰产甘蔗新品种粤糖04-245及配套栽培技术,2011-20__年三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8550亩,农业纯收入增加169.67万元,工业利税增加579.45万元。

集团公司在开展项目实施中,从种植到生产,加强技术研究,全面进行技术升级。目前,该公司与合作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已选育出适应气候特征的甘蔗抗虫新品种海大32、36,现已引进高旱地蔗区并示范种植,推广示范基地300亩,该新品种比当家品种增产10%以上,亩产糖增长率10%以上。通过原糖加工生产优级绵白糖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实现生产线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技术升级,降低产品生产物耗、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系数,年增加生产能力2万吨,增加销售收入11000万元,获利880万元,节约成本264万元,增加税收260万元。

三、蔗糖产业发展主要存在问题

(一)良种覆盖率低,品种单一化问题突出。我市每年甘蔗种植面积约180万亩,仅ROC22、ROC25等新台糖引进品种种植面积就达到100多万亩,占总面积的55%以上。由于过分依赖某一遗传种质的品种,极易带来大规模的突发性病虫害,将对甘蔗生产带来极大潜在的危害。因此,当前我市甘蔗产业迫切需要品种多元化、本土化,配套高效的栽培技术以适应其在不同生态条件蔗区种植的本土具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品种,实现“品种多系布局”。

(二)肥料利用率低,肥料投入成本大。我市是以旱地甘蔗为主(占总植蔗面积的80%以上),旱地生产条件较差,管理水平低是影响甘蔗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甘蔗栽培管理粗放,尤其是施肥技术落后,肥料投入大,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据调查,我市甘蔗种植肥料投入一般都占甘蔗生产成本的40%-45%,平均超过500元/亩。因此,根据甘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好养分及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采用以调整植期、抗旱栽培、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间套种豆科作物、蔗叶还田等技术措施来解决我市蔗区甘蔗生产的养分高效利用与土地培肥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蔗区病虫害严重,“四病三虫”危害加剧。当前我市产蔗区引进品种退化老化问题严重,造成病虫害泛滥,“四病三虫”危害加剧,甘蔗黑穗病、宿根矮化病、花叶病等主要病害每年造成减产20%以上,螟虫和地下害虫平均发生率超过60%,造成蔗糖分损失0.3个百分点以上,品种单一老化退化迫使化学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对环境安全构成了威胁。目前推广的自育品种中如粤糖系列品种大多表现为高糖分4

且纤维分适中,极易遭受螟虫、蓟马、白蚁、金龟子等地上部和地下害虫的为害,造成产量和糖分损失,影响品种种性发挥,阻碍了优良品种推广进程。

(四)当前劳动力紧缺,劳动力价格上涨,传统栽培效益低,蔗农植蔗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市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综合机械化水平约为30%,低于我国主要农作物约20个百分点。尤其是甘蔗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还处于试验示范起步阶段,机械化率分别只有约5%和1%,而这两个环节用工量占整个甘蔗用工量的70%以上。目前,甘蔗人工种收效率低、费用高(每人每天种植0.4~0.6亩,每亩人工费60~80元,每人每天砍收0.5~0.7吨,每吨人工费120元/吨),造成人工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70%左右,种蔗效益逐年降低,比较优势逐年减小,同时,城镇化、老龄化导致的雇工难问题越来越明显。

(五)糖业“三放开”政策的局限性。制糖业是一个典型的龙头带动企业,如果制糖企业不支持农民发展甘蔗,不推动甘蔗良种的推广、技术的提高,甘蔗就很难发展起来。受“三放开”政策影响,已成为我国糖业动荡最厉害、管理最乱的地区,制糖企业整体素质下降,广西糖反而成为全国最好卖的糖。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