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生于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当时中国已由春秋时代的十二个诸侯,兼并形成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争霸的局面。面对七国尖锐的争斗形势,屈原提出了什么奏议?楚王为什么废弃了屈原的正确主张?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据《史记》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