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潮剧剧目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潮剧俗名潮州戏,也曾叫潮腔、潮调、潮音戏,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取名为潮剧,用潮州方言演唱,是广东省三大地方戏曲之一.潮剧发源于广东潮汕地区,并流传于粤东、闽南、港澳台等周边地区,随着大批潮人移居海外,潮剧也传播到东南亚一带,在华人特别是潮人社区扎根发展,并一度达致论文范文.潮剧的历史源远流长,曾出土过一个明代潮剧演出剧本,证明潮剧远在明代中叶就有独特的唱腔和完整的表演形式了.潮剧唱腔丰富,风格独特,至今仍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或多人合唱一曲的形式.而且,潮剧行当齐全,尤以花旦和丑角的表演最为丰富多彩.潮剧音乐用一套分工细密、富有地方特色的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伴奏,并以潮州音乐的古乐曲、民间小调、庙堂音乐等为素材,选编为烘托剧情的情绪音乐。
潮剧悠久的历史,使其有丰富的剧目积累,据不完全统计已达5千个以上,现经常演出的有一千多个.像大部分古老戏曲剧种一样,这些剧目,有的源于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地方故事,有的根据小说、话剧或歌剧改编,有的是姐妹剧种剧目的移植.然而,这些剧目大量是古装戏,只有一小部分是现代戏(包括文明戏),其中不乏主题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曲词优美,上演历久不衰,深受戏迷喜爱的优秀剧目.但是,这些剧目明显无法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所以演出市场日渐萎缩.当然,戏曲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制约,诸如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局限、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其他形式的表演艺术的冲击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优秀剧目,而优秀剧目往往会跨越不同文化、不同艺术、不同族群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大力推动优秀剧目的创作,是促进潮剧发展的根本。
革新剧目的结构模式
像其他兄弟剧种一样,潮剧剧目也有其固有的一套结构模式,每一出戏的分场形式和内容的起承转合都遵循同一规律,这既是艺术成熟的标志,但也束缚了潮剧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是“老戏老演”,所以潮剧演出现场往往是“满座皆白发”.这也就是说,潮剧观众出现了断层,大多数年青人对潮剧不感兴趣、不欣赏,更不要说学习与研究了.究其原因,当然也是多方面的,单就形式而言,我们就听到这样的批评:其一,传统剧目形式拖沓冗长,节奏缓慢.一些年青人评论说:“看了大半天,还是那句唱词,还是那个情节” .的确如此,比如《薛仁贵回窑》、《蔡伯喈认像》、《扫窗会》等等剧目中的唱段,都是每个亮相至少唱一分钟的曲,上个洗手间回来还是那一段曲,听得观众都不耐烦了.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时代,戏曲艺术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在年青人当中站稳脚跟,才能保持生命力.因此,一些不影响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应当加以删节和提炼,使之更加简洁、明快,展现戏曲艺术与时代节拍的魅力.其二,许多传统剧目所表现形的内容公式化.潮剧中的不少故事情节都落入“俗套”,如:奸臣当道,忠臣遭害;太子落难,西宫乱国等最后是大团圆结局.随着大众文化水平、欣赏戏剧水平的迅速提高,潮剧如果不能打破固有的剧目结构模式,不能促使排演的剧目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多变,无法向人们传递时代的美感,那么,就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丰富剧目的内容
我们不但要给潮剧一个“新瓶”,让“新瓶装老酒”,更希望把“酒”调得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以“新瓶装新酒”。
1.加快时空转换,加大剧目的时空跨度。
由于受舞台条件的制约,传统潮剧一出戏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场景,时空转换跨度和速度也都很有限.如此,很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也限制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如今的声光电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舞台的灯光音响甚至各种布景设备都可以随时转换各种不同的场景,制造各种不同的氛围.可以说,这些进步为加大剧目的时空跨度,加快时空轮转创造了条件,我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让观众穿梭于过去与未来,徜徉在本土和外域.这样,一个剧目的容量将会大大增加,就能更生动的再现生活。
2.运用灵活的创作手段,融雅俗于一炉。
潮剧台词似乎有一个模式,对白可以用潮汕俗方言,而唱词大多要用书面语,好像非如此则不雅.其实,雅俗完全取决于剧目表现力的需要,不用拘泥于一种模式.不妨用一个例子来类比一下,台语歌曲(闽南方言歌曲)要比潮汕方言歌曲更加流行,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台语歌曲更加通俗,它的歌词里面用了更多的闽南俗话方言,这样,方言区域的人听起来就容易引起共鸣,非方言区域的人也觉得其有地方特色.而潮汕方言歌曲的歌词则大多是普通话的书面语,听起来不洋不土,缺乏感召力,结果自然是稍逊一筹.潮剧台词能否以此为鉴,运用灵活的创作手段,该俗时俗,应雅时雅,融雅俗于一炉,值得创作人员探讨。
潮剧剧目大全:潮剧传统剧目《京城会》
3.把握时代脉搏,丰富剧目创作题材。
新中国建立后,潮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剧目创作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出现了一些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如以地方历史及英雄人物创作的现代戏《许亚梅铁山起义》、《火烧马院桥》、《万山红》、《江姐》、《澎湃》、《七日红》、《老兵回乡》等等,及古装戏《辞郎洲》、《袁崇焕》、《终南魂》、《丁日昌》、《翁论文范文主婚》等,都是潮剧反映时代的很好实践,而且都取得了成功.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未达到广大戏迷的要求.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意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潮剧创作明显“滞后”,对经济大潮中展现出来的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及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出现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都涉猎不多,就算是有意创作的剧目也往往挖掘不深,流于表面,震憾心灵的作品极少,戏剧市场萎缩就不足为奇了.因此,与时俱进,紧握时代脉搏,不断发掘具有时代气息的题材,应该成为新时代戏剧创作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剧目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
如果说剧目的艺术价值是剧目的生命,那么,让生命得以延续的则是剧目的市场价值.戏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注定它与观众不可分离.潮剧也不例外,演艺市场的繁荣与否,关乎潮剧的生死存亡.而剧目的市场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潮剧的市场价值.潮剧要占有市场,就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并明确定位.如按演出目的与功用的有民俗节庆演出、艺术交流演出;按演出地域的有乡村、城镇甚至外国;按观众则可分为老人与青少年,蓝领与白领等等.只有对各种不同类别的对象进行深入调研,掌握其不同的需求和欣赏习惯,才能使剧目的创作更具针对性,更“适销对路”,从而提高剧目的市场价值.总之,剧目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一般而言,艺术价值高的剧目其市场价值也不会低,同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剧目也必定有其较高的艺术价值,两者应该是统一的.但,由于欣赏人群存在审美趣味的差异,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不能“一刀切”,这就需要我们统筹兼顾,选择最合适的剧目创作和投入。
“南国鲜花”——潮剧,历经风雨,今日仍叶茂花繁,一路开放.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当雄壮的潮州大锣鼓敲起来,当悠扬悦耳的潮曲唱起来,台下的观众既为李老三的诙谐滑稽捧腹大笑,也为李三娘的贤良淑慧赞叹不已,抑或为陈世美的薄情寡义而义愤填膺等潮剧“老戏”中的人物,已经在一代又一代戏迷的心坎里扎根,无论何时何地回味起来都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这对新时代的剧目创作是一种榜样,也是一种激励.潮剧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创作出脍炙人口、老少咸宜的优秀剧目,是当代潮剧从业者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