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过度劳累有可能导致尿蛋白,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那么,病理性尿蛋白有什么情况?容易和什么症状混淆?
病理性尿蛋白是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一般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常见于三种情况:
溢出性尿蛋白:患者尿液加热到40℃时混浊,60℃时凝固,达100℃时溶解。见于多发生骨髓瘤、原发性淀粉样变、巨球蛋白血症等。
肾小球性尿蛋白:因各种原因所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如免疫损害),使负荷减少或丧失,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较多的血浆蛋白滤过后,超出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尿蛋白。如急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
肾小管性尿蛋白:肾小管发生病变或肾小管功能缺陷时,对蛋白重吸收减少或分泌蛋白增加,导致尿液蛋白增加。如肾小管酸中毒、镇痛药引起的肾病、抗生素的肾毒表现等。
那尿蛋白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尿液变化:40%~70%病人出现肉眼血尿;尿色如洗肉水样或如红茶及酱油样,约持续l一2周转为显微镜血尿。镜下血尿多数在 6个月内消失,也可持续l~3年才完全消失。发病初期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全天尿量少于100m1),若超过3天无尿表示病情严重,此时往往出现氮质 血症(血尿素氮>7.14mmol/L);表示肾功能受到损害。在疾病的恢复期尿量逐渐增多可高达2000ml以上,肾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2)水肿:水肿常为起病首见症状,见于70%~90%的案例,轻重不等。轻者仅为眼睑浮肿,严重时可延及全身,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胸水、腹水等症状。水肿一般在2~3周内开始消退,尿量会逐渐增多。
相信大家通过上文的阅读应该解决了心中的疑问,如果对疾病还有不解的话,不妨继续了解相关资讯,增强对疾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