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水肿的病机,主要是肺、脾、肾三脏以及三焦对水液代谢功能的失调所致。如感受外邪以后,由于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以发生水湿潴留,溢于面部及四肢而水肿;脾能运化水谷,散布精微,脾虚则不能转输水湿,不能制水,以致水湿泛滥,亦可导致水肿;肾主水化气,如气化失常,气不化水,水液停留,亦聚水而引起水肿。三焦是水液通行的道路,三焦气机通畅,小便得以渗利,如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水气则溢于皮肤也发生水肿。面部浮肿仲景消水饮另外,冰能病血,血也能病水,因此在治疗水肿中要考虑肺、脾、肾以及气、血、水的关系。
一、攻泻逐水:攻泻逐水法,古代用得比较多,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中记载的攻水方剂都比较多,南末以后逐渐强调健脾或温肾来治疗水肿,如实脾饮、济生肾气汤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方剂。朱丹溪云:“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张景岳亦说:“古法治肿,大都不用补剂;而多用去水等药,微则分利,甚则推逐……不知随消随胀,不数日而复胀必愈甚。”但张景岳亦并非主张攻水法摒弃不用,而是主张慎用,如谓: “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治法,诚不可废,但必须审证的确,面部浮肿仲景消水饮用当详慎也”说明了攻下逐水法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必要时仍有应用之价值,但在选择适应证时应当慎重,邪实而正不虚时,大腹水肿明显者,可以应用;如果邪实而正虚,则应攻补兼施。一般说来,攻泻逐水法用于肝硬变腹水的效果,较慢性肾炎高度水肿者为佳。
二、宣肺利水:宣肺利水即是开鬼门法,所谓鬼门是指汗孔而言,通过宣肺发汗而达到利水的目的。面部浮肿仲景消水饮《金匮要略》有:“风气相搏,身体红肿,汗出乃愈。” 《丹溪心法》也有:“水气在表,可汗”说明宣肺发汗可以有利水作用。
三、健睥利水:脾虚气弱,水湿不能运化,滞留于肌腠皮下而为水肿,病情进一步加重,脾阳亦虚,更使运化无力,因而水肿加剧。一般脾虚水肿多有全身疲乏、纳差腹胀、大便偏稀、或大便无力,面部及四肢水肿,身重肢沉,如脾阳不足可见手足发凉,舌苔白或腻,质淡齿痕、治疗当以健脾利水,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外台茯苓饮、五苓散合五皮坎等,面部浮肿仲景消水饮如是脾阳不足,则可温脾利水,方如实脾饮。
四、温肾利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水不能化,水湿泛滥而致全身水肿;由于命门火衰又不能生土,脾阳不足又不能制水,亦可使水肿加重。如果原来是脾虚水肿,久则及肾,也可形成脾肾阳虚的病机,因此温肾亦即是温补脾肾。 《景岳全书》云: “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以温脾补肾,此正法也。然有一等不能受补者,则不得不从半补,有并半补亦不能受者,则不得不全用分消。然以消治肿,惟少年之暂病即可,面部浮肿仲景消水饮若气血既衰,而复不能受补,则大危之候也。故凡遇此辈,必须千方百计,务救根本,庶可保全故余治此,凡属中年积损者,必以温补而愈,皆终身绝无后患,盖气虚者不可复行气,肾虚者不可复利水,且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全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由勉强。
一般温肾利水用于全身水肿,面色咣白、畏寒肢冷、腰疫腰痛、倦怠肢软、腹胀纳差、舌体胖大而润,有齿痕,苔白或腻,脉象沉迟无力等,常用的方剂如附子五苓散、真武汤合五苓散、金匮肾气汤、济生肾气汤等。温肾亦可与行气利水合用。
五、行气利水:水肿兼有腹胀者,古人称为肿胀,有虚实之分,虚证则当健脾利水或温肾利水为治,实证则是气滞而水停,水停则又阻窒气机,更致小便不利,因而腹胀肢肿、水湿泛滥。面部浮肿仲景消水饮盖三焦为水液通行之道路,《素问·灵兰秘典》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三焦气机通畅与否,与水肿有很大关系,故《诸病源候论》有: “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
六、活血利水:水能病血,血能病水。津血同源,它们同来自饮食所化,同属人体的阴液,在生理上互相作冈,互相转化,在脉内则为血,在脉外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则为津,津出了腠理即为汗,如《灵枢。决气篇》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下于膀胱则为溺,面部浮肿仲景消水饮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在病理上如果汗尿排泄过多则伤津,亦是伤血,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当人体气血不调,气滞血淤,经脉不畅,津液不行,则可使水湿停留而发生水肿,故《金匮要略》有:“血不利则病水”,说明在有气滞血淤的情况下,如妇人经水不通,可以引起水肿,称为血分。同时水湿停聚又可使气滞血淤,加重水液输布的障碍,故《脉经》有:“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说明了血能病水,水能病血。
七、清热利水: 《医学入门》有:“脾病则水流为湿,火炎为热,久则湿热郁滞经络,尽皆浊腐之气,津液与血亦化为水。”《沈氏尊生书》引叶桂曰: “夏季湿热郁蒸,脾胃气弱,面部浮肿仲景消水饮水谷之气不运,湿着内蕴方热,逐至浮肿腹胀,小水不利,治之非法,水湿久积,逆行犯肺,必生咳嗽喘促,甚则:坐不得卧,俯不能仰。”均指出湿热郁滞,亦可产生水肿。
一般湿热引起水肿,可见于急性肾炎面部浮肿经宣肺利水治疗后,面部浮肿消退,但仍残留下肢轻度水肿或仍见咽红肿痛,或仍有皮肤疮疡,湿疹未清,可以用清热解毒—配合渗利之剂治之。慢性肾炎脾虚水肿,经治疗以后(如过用温热之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亦可使病情转化,发生湿热水肿。其他如慢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肾炎合并泌尿道感染,同时具备下肢水肿及下焦湿热症状者,都可用清热利水方法治疗。一般清热利水的方剂,如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桂苓甘露饮,八正散,蓖*分清饮(《医学心悟》方)等。
八、养阴科水:阴虚而挟有水湿者,利水则更伤阴,肓阴则又恋邪,治疗上比较困难。《景岳全书》云:“凡素禀阴盛,三焦多火而病为水肿者,其证必须渴喜冷,或面亦便结,或解而喘嗽,面部浮肿仲景消水饮或头面皆肿,或脉见滑实,此湿热相困、阴虚之证也。” 《辨证.奇闻》亦云:“真水既衰,则虚火必盛,虚火既盛,而真水力不能制……水从火泛……散聚于阴络,随五脏六腑之虚者入而注之,不走,小肠而走手足皮肤,而毛窍出水也。”说明阴虚阳亢者,易夹湿热而为水肿,或者是阴虚而虚火上炎,灼烁肺金,肺失治节而水肿,如《证治准绳》云:“若肾经阴亏,虚火烁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
水肿基本消退,或仅留轻度下肢水肿,此时应转入补虚阶段,不可再行利水,如恣用驱水、利水之剂,徒伤正气,反使病情缠绵不愈。一般补虚,应辨其气血阴阳之虚损。气虚者,可用扶脾益气之剂,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血虚者,可用益气养血之剂,面部浮肿仲景消水饮如人参归脾汤、八珍汤、当归补血汤;阳虚者,可用温补脾肾之剂,如鹿角胶丸、青娥丸;阴虚者,可用滋养肝肾之剂,如六味地黄汤、归芍地黄汤;气阴两虚者可益气养阴,如参芪地黄汤;大补元煎;阴阻两虚者,可阴阳两补,如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还少丹,河车大造丸等长期调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