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是血管瘤患者确诊疾病必须有的过程,发病率也是很多朋友希望早点了解的,那么脑内有血管瘤需做哪些检查?发病率高吗?
脑内有血管瘤需做哪些检查?
1.颅骨X线平片:主要表现占位附近骨质破坏,无骨质增生现象。可有中颅窝底骨质吸收、蝶鞍扩大、岩骨尖骨质吸收和内听道扩大等。也可有高颅压征象。8%~10%的病灶有钙化点,常见于脑内病灶。
2.CT扫描: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为70%~100%,但特异性小于50%。影像表现为富含血管的占位征象。脑外病灶平扫时呈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等密度或高密度影,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有轻度增强,周围无水肿。如病灶有出血,可看到高密度影像。脑内病变多显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高密度区,常有钙化斑,注射对比剂后轻度增强或不增强。CT骨窗像可以显示病灶周围骨质破坏的情况。
3.MRI扫描:MRI检查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方法,与病理符合率达80%~100%。在MRIT1和T2加权图像上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的核心(不同时期出血及其产物),周围为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着)。注射造影剂后不强化或有轻度强化。新近出血者,病灶周围脑组织可有水肿。
4.脑血管造影: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在动脉相很少能见到供血动脉和病理血管;在静脉相或窦相可见病灶部分染色。海绵状血管瘤为富含血管的病变,在脑血管造影上不显影的原因可能为供血动脉太细或已有栓塞,病灶内血管太大、血流缓慢使造影剂被稀释。因此,晚期静脉相有密集的静脉池和局部病灶染色是此病的两大特征。
5.正电子放射扫描(PET):PET是利用脑组织吸收放射性核素来做脑扫描成像。头颅CT或MRI可提供颅内解剖结构影像,而PET更提供代谢性信息,以此来鉴别脑肿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脑肿瘤对放射性同位素的吸收程度很高,而海绵状血管瘤的吸收度很低。
发病率高吗?
过去认为海绵状血管瘤少见,发病率在0.02%~0.53%。近来随着MRI的应用,海绵状血管瘤发生率有所增加,与尸检报道相仿,占脑血管畸形的5%~13%。海绵状血管瘤可见于各个年龄,多见于20~50岁。男女发病率相似。有报道男性病例多为30岁以下,女性病例多为30~60岁。中颅底病例中女性多见。80%位于幕上,15%位于幕下,5%位于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和散发,也可多发,后者占6%~33%,多有家族史。
脑内患有血管瘤可以通过上面讲到的检查项目来进行核实,而该病的发病率也是较高的,其发病率也是受到各方面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