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盗掘古墓罪的处罚规定和法律依据,以及盗掘古墓罪的行为、客体和主观心态特征。
盗掘古墓罪的法律处罚和特征。
盗掘古墓罪的处罚规定和法律依据,以及行为、客体和主观心态特征。
法律分析
一、盗掘古墓罪如何处罚
1、犯盗掘古墓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二十八条、第一款,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盗掘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
(二)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集团的首要分子;
(三)多次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
(四)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并盗窃珍贵文物或者造成珍贵文物严重破坏的。
二、盗掘古墓罪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1、行为。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的行为是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这里的盗掘,是指未经国家文化主管部门批准而私自挖掘。
2、客体。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的客体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这里的古文化遗址,是指清代和清代以前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由古代人类创造并留下的表明其文化发展水平的石窟、地下城、古建筑等。古墓葬,是指清代和清代以前中华民族历史上建造并留下的墓穴及其有关设施。
3、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的主观心态是故意。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是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而进行盗掘的主观心理状态。
结语
盗掘古墓罪的法律处罚十分严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条的规定,犯罪者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而情节严重者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盗掘古墓罪的特征主要包括行为、客体和主观心态。行为是指未经国家文化主管部门批准而私自挖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客体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主观心态是指明知是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而进行盗掘的故意行为。对于这一严重犯罪行为,法律予以严厉打击,以保护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修正):第三章 考古发掘 第二十七条 一切考古发掘工作,必须履行报批手续;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修正):第三章 考古发掘 第三十二条 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如无特殊情况,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文物行政部门可以报请当地人民政府通知公安机关协助保护现场;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立即上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十五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依照前款规定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修正):第三章 考古发掘 第三十四条 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结果,应当报告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
考古发掘的文物,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移交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国有收藏文物的单位收藏。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可以保留少量出土文物作为科研标本。
考古发掘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