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妨害作证罪认定的法律问题

关于妨害作证罪认定的法律问题

来源:爱go旅游网

妨害作证罪是指采用暴力、威胁、贿赂等手段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该罪行为严重时将受到法律制裁,包括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妨害作证罪的构成要素包括客观方面的实施妨害作证行为,如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他人作伪证,以及主观方面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妨害司法活动和他人的作证权利,但仍决意实施妨害作证行为。

法律分析

证人证言是最普遍使用的证据,对司法机关及时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妨害作证罪是如何认定的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一款规定,妨害作证罪,是指采用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妨害作证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采用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依法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妨害作证行为。

妨害作证罪是举动犯,只要实施了妨害作证的行为,均构成犯罪,情节严重是妨害作证罪的加重情节,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妨害作证行为严重,侵害司法机关正常的诉讼活动,甚至使之无法进行;或者采取的手段极其恶劣:或者产生严重的后果,如造成冤、假、错案:或者行为人经批评教育后,仍继续实施妨害作证行为,等等。

妨害作证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且为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妨害证人作证的行为会妨害国家司法机关正常的诉讼活动和他人的作证权利或人身权利,仍决意实施妨害作证行为,希望这种社会危害性的发生,行为人往往出于个人利益或他人利益之动机。

拓展延伸

妨害作证罪认定的法律标准及司法实践

妨害作证罪认定的法律标准及司法实践是指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妨害作证罪的认定所依据的法律标准和具体操作方式。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妨害作证罪是指故意干扰、破坏、威胁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等在诉讼活动中作证、提供证据的正常活动,以达到掩盖事实的目的,扰乱司法秩序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妨害作证罪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证人的证言、证据的真实性、行为人的主观故意等因素。同时,法官还会参考相关的司法解释和判例,以确保对妨害作证罪的认定符合法律规定。在具体操作中,法官会对妨害作证罪的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听取证人证言,并结合其他相关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作出认定。司法实践中,对于妨害作证罪的认定需要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定,确保公正、公平的司法裁决。

结语

证人证言是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的重要证据。妨害作证罪根据我国刑法第307条规定,指采用暴力、威胁、贿赂等手段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妨害作证罪是举动犯,只要实施了妨害作证行为,均构成犯罪。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在认定妨害作证罪时,需考虑行为人的故意、行为手段的恶劣程度以及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司法实践中,对妨害作证罪的认定需综合考虑证人证言、证据真实性及行为人主观故意等因素,并遵循法律规定确保公正公平的司法裁决。

法律依据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八节 鉴 定 第二百五十二条 对鉴定意见,侦查人员应当进行审查。

对经审查作为证据使用的鉴定意见,机关应当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十节 技术侦查 第二百七十三条 机关依照本节规定实施隐匿身份侦查和控制下交付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使用隐匿身份侦查和控制下交付收集的材料作为证据时,可能危及隐匿身份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等保护措施。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三节 询问证人、被害人 第二百一十二条 本规定第二百零六条、第二百零七条的规定,也适用于询问证人、被害人。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