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的国语词典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太学的国语词典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结构是:太(独体结构)学(上下结构)。 拼音是:tài xué。 注音是:ㄊㄞˋㄒㄩㄝˊ。
太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太学tàixué。(1)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二、引证解释
⒈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参见“大3学”。引《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
三、网络解释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关于太学的诗词
《春日张永舒太学招同李湘北学士王北山给谏杜子静宫允张南溟比部雅集遁园次韵》 《次韵太学宋学正遐叔考试小疾见寄》 《送杜时可归太学》
关于太学的诗句
关于太学的成语
天下太平 学书学剑 文致太平 粉饰太平 太山北斗 太平无事 阿斗太子 太平盛世 太仓稊米 太上无情
关于太学的词语
阿斗太子 倒持太阿 歌舞太平 太平盛世 滓秽太清 太上无情 天下太平 龙泉太阿 太上皇 文致太平
关于太学的造句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不仅创建太学,而且也确立了汉代的选举制度。
2、而且还仿照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取士,从乡塾到太学,都学习和使用汉文。
3、当时的考生崇尚一种号称“太学体”的文风,作文以新奇相尚,钩章棘句,险怪艰涩。
4、后来受业太学,博通经籍,因落魄无依,不得已至上林苑中替人牧豕,偶然失火,延及邻居,当即过问所失,用豕作偿,邻主人尚嫌不足,乃愿为作佣,服劳不懈。
5、空荡荡的太学前院,强烈的日光将石碑闪成数道耀眼的的光芒,诵读的声音自背后传来,余下的便只见载我来的马车在经文碑之后茕茕孑立。